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运用研究
肖尊林
洞囗县罗溪国有林场 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退化加剧,林业工程在碳汇增加、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作为林业工程的基础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造林质量与生态效益。当前,我国林业工程面临苗木品种单一、成活率低、后期养护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提升造林效率。本文旨在探讨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的关键技术,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技术应用效果,为林业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林业工程中苗木培育是提升造林质量与生态效益的基础环节,其关键技术贯穿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到幼苗管理的全过程。首先,优良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是培育优质苗木的前提。需根据造林区域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土壤类型(如酸碱度、肥力)及立地环境(如坡度、海拔)筛选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或经驯化的外来树种,例如干旱地区优先选择沙棘、柠条等耐旱树种,盐碱地则选用柽柳、白刺等耐盐碱品种。种子处理需结合树种特性,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打破休眠,如硬实种子可采用机械划伤、热水浸泡或浓硫酸蚀刻处理,促进萌发;对易感病的种子,需用高锰酸钾或多菌灵溶液消毒,减少苗期病害。
其次,播种方法与密度控制直接影响苗木生长质量。播种方式需根据种子大小、发芽率及育苗目标选择,大粒种子(如核桃、板栗)宜点播,小粒种子(如松类、柏类)可条播或撒播,播种深度通常为种子直径的 2-3 倍。密度控制需平衡土地利用率与苗木竞争,过密易导致徒长、根系发育不良,过疏则浪费土地资源。例如,培育容器苗时,每平方米播种量需控制在50-100 粒,并结合间苗、补苗调整密度。
最后,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是保障苗木健康生长的核心。水分管理需遵循“见干见湿”原则,避免积水导致烂根,干旱季节可通过滴灌、微喷灌等技术精准供水。施肥需根据苗木生长阶段调整,幼苗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枝叶生长,速生期增施磷钾肥强化根系与木质化,秋季停施氮肥防止徒长。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通过轮作、土壤消毒减少病原菌,利用天敌昆虫、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替代化学药剂,降低环境污染。
二、林业工程移植造林技术要点
林业工程移植造林技术是确保苗木成活与林分稳定的关键,其核心要点涵盖移植时机、方法选择、密度规划及后期养护。移植时机需结合树种生物学特性与气候条件,通常选择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此时苗木处于休眠期,蒸腾作用弱,根系恢复能力强,可显著提高成活率。例如,北方地区宜在 3-4 月或10-11 月进行,避开高温干旱与低温冻害期。
移植方法需根据苗木规格与立地条件灵活选择。裸根移植适用于小规格苗木(如胸径 5 厘米以下),需保持根系完整,修剪过长根与破损根,并用泥浆蘸根保湿;带土球移植适用于大规格苗木或珍贵树种,土球直径一般为胸径的8-10 倍,用草绳或无纺布包裹固定,减少根系损伤。移植过程中需轻拿轻放,避免土球破碎,栽植深度以原土痕与地面平齐为宜。
造林密度需综合考虑树种生长特性、培育目标与立地条件。速生树种(如杨树、泡桐)可适当稀植,株行距控制在3 米 ×4 米以上;慢生树种(如油松、侧柏)可密植,后期通过间伐调整。此外,混交林模式可提高林分抗逆性,如针阔混交、乔灌混交,需注意树种间的生态位互补。
后期养护需加强水分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移植后立即浇透定根水,后续根据土壤墒情每 7-10 天补水一次,干旱季节覆盖地膜或秸秆保墒。定期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及时补植死亡株,并通过修剪整形促进树冠发育,增强光合作用效率。
三、林业工程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实践案例
在林业工程实践中,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的科学应用是提升造林质量的关键。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该市依托地理优势,通过建设规模化苗圃推进苗木培育专业化。在种源选择上,优先选用杂交杨等速生抗逆树种,结合种子风选与人工筛选技术,剔除干瘪、损伤种子,确保出苗率。育苗阶段采用“浸种 + 包衣”复合处理,将种子浸泡于杀菌剂溶液后,使用含成膜剂的种衣剂包衣,形成长效保护膜,使种子成活率提升 15%‰ 。针对干旱气候,苗圃引入滴灌系统,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实现精准灌溉,较传统漫灌节水 40% 。
移植造林环节,新乐市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集中作业。针对胸径 4 厘米左右的杨树苗,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先填表土至根系上方 5 厘米处提苗舒根,再分层踩实并覆土至原土痕,最后浇透定根水并封土堆。为减少蒸腾损失,移植后立即对树干涂白,并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在阜城县千顷洼退耕还林工程中,技术人员对苗木根系进行修剪后,使用 ABT6 号生根粉浸根 12 小时,配合黄水泥与保水剂蘸根处理,使苗木成活率达 100% 。该工程还创新采用“大坑、大苗、大水”种植模式,挖 60 厘米见方树坑,栽植胸径 3 厘米以上苗木,并通过沟灌方式一次性浇透水,有效促进根系恢复。
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与技术创新,新乐市及周边地区造林成活率稳定在95% 以上,8 年生杨树林分蓄积量达26000 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超1200 万元。
此类实践表明,科学整合种源筛选、智能灌溉、根系处理等技术,可显著提升林业工程效益。
总结:
河北省新乐市及周边地区林业工程通过整合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显著提升造林成效。在苗木培育环节,采用种源精选、种衣包衣、智能滴灌等技术,有效提高种子成活率与节水效率;移植阶段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结合“三埋两踩一提苗”标准化作业、生根粉浸根、保水剂蘸根等根系处理技术,并创新“大坑、大苗、大水”模式,使苗木成活率稳定在 95% 以上。实践数据显示,8 年生杨树林分蓄积量达 26000 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超 1200 万元。该案例表明,科学应用种源筛选、精准灌溉、根系保护及标准化种植技术,可实现林业工程的高质量发展,为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 杜丽娟 . 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 [J]. 园艺与种苗 ,2025, 45 (03): 59-61. DOI:10.16530/j.cnki.cn21-1574/s.2025.03.023.
[2] 邱小雷 . 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分析 [J]. 南方农机 ,2024, 55 (24): 79-81+91.
[3] 黄建国. 林业工程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探析 [J]. 中国林业产业 , 2024, (12):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