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路径研究
陈晓清
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362000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高中政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其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亟须回应时代变革需求。然而,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惯性,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应数字生态的育人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从教材特点分析切入,探索新教材的理解逻辑与运用路径,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学的系统性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高中政治新教材;核心素养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纵深发展,正在重塑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生态。作为承载意识形态培育与公民素养提升的关键载体,高中政治教材以鲜明的时代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特征,构建起“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交织”的内容图谱。教材通过模块化分层设计、议题式任务驱动及跨学科情境嵌入,强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引领,更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呼应了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认知规律。
一、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政治教材立足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轴线重构内容体系,凸显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教材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必修+选择性必修”分层递进,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注重跨学科整合与社会议题融入,强化真实情境下的价值辨析能力。内容编排紧扣时代脉搏,嵌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强调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并重,通过议题式教学引导深度学习[1]。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路径
(一)数字资源融合:解析教材新内涵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中,教师聚焦教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理论框架,借助数字资源深化哲学概念的具象化解析。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历史哲学流派的动态时间轴,横向对比古希腊“本体论争鸣”与宋明理学“理气之辨”的思维共性,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哲学基本问题贯穿人类认知史”的核心观点。教师紧扣教材“哲学源于生活”的编写逻辑,引入实时更新的社会调查数据(“当代青年价值观认知分布图”),设计问题链:“大数据呈现的观念差异是否印证‘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工智能的伦理争议如何折射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价值?”教师通过关联教材理论关键词与可视化数据,可揭示哲学抽象命题背后的现实张力,强化科学精神的培育。此外,借助云端共享的哲学经典文献库,教师可选取教材延伸阅读篇目中的核心段落,以高亮批注功能聚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通过对比分析工具生成思维导图,将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哲学体系转化为可交互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认知。
(二)智慧课堂构建:创新教学新样态
在“世界的物质性”教学中,教师围绕教材“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核心论点,使用数字资源构建多维度认知支架[2]。例如,整合大型强子对撞机粒子实验的微观影像与宇宙星系演化的宏观动态图,借助科学可视化工具同步呈现“微观—宏观”物质形态的统一性,引导学生锚定教材中“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论根基。教师紧扣教材“物质世界可知性”的编写逻辑,调用气象卫星云图与地质运动数据,设计递进式问题:“遥感数据揭示的地壳运动规律如何佐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气候异常的监测图谱是否体现‘物质运动有其固有规律’?”教师将教材哲学原理与动态科学实证相联结,解构抽象理论的认知壁垒。从而,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双屏对比”功能,教师可并置教材原文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段,以聚焦“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差异”,使用智能批注工具提取“实践观”等关键概念,生成概念关系图谱,将教材理论转化为可溯源的认知链条。
(三)数据驱动评价:拓展素养培育路径
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发展观的方法论”理论内核,使用数据动态分析揭示哲学原理的实践意蕴[3]。例如,整合全球科技史数据库中的专利增长曲线与文明演进时间轴,借助趋势预测工具可视化“量变—质变”的螺旋上升规律,引导学生锚定教材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核心论断。教师紧扣教材“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编写逻辑,调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数据,设计思辨问题:“不同国家减排数据的差异性是否否定发展的普遍性?”“区域创新指数图谱如何印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师关联教材理论框架与跨领域实证数据,解析发展观的认知复杂性。随后教师利用智慧评价系统的词云生成器,抓取学生课前提交的“发展关键词”并投射至课件,对比教材中“创新、协调、绿色”等发展理念的表述差异,利用语义分析工具提炼认知盲区,针对性设计“数据—理论”对照表,将教材抽象命题转化为可量化观测的素养生长点。
结束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深度耦合,为思政课守正创新开辟了新境域。本文以高中政治新教材为基点,通过数字资源与教材理论的咬合解析、智慧课堂对学科逻辑的重构呈现、数据驱动对素养生长的动态观测,共同构筑起“知识传递—价值引领—素养生成”的立体化育人网络。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基建的持续完善,高中政治教学需进一步强化教材解读的生态适应性,在数字化场景中深化理论逻辑与现实议题的交互,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塑造时代新人的思想熔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具生命力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蒋萍.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高中政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J].高考,2025,(05):138-141.
[2]孙源.仔细审题联系教材规范作答——高中政治试题解题方法[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Z2):47-49.
[3]王浩.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24,(18):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