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质结构对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马永伟

辽宁省第九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山区公路工程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其中地质结构对工程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地质结构的差异直接关系到山区公路的设计、施工和长期稳定性。本文通过分析山区公路建设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如断层、褶皱、岩性变化、滑坡等,探讨了地质结构对公路工程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并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工程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正确识别和分析地质结构是确保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前提。文章最后总结了当前地质勘查技术和工程设计在山区公路中的应用,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设计和加强勘查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结构,山区公路,稳定性,地质勘查,工程设计

引言:

山区公路是连接山地与平原、城乡之间的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山区的地质环境复杂,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对公路建设及其长期运行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山区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包括断层、褶皱、滑坡、崩塌、岩溶等,这些地质现象可能导致公路路基沉降、道路变形,甚至严重的山体滑坡和塌方,影响交通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因此,研究地质结构对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山区地质条件不仅影响公路的设计与施工,还对其后期维护与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了解地质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合理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是确保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础。本文将对地质结构在山区公路工程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和防控策略。

一、地质结构对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山区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是山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最大挑战之一。地质结构的不同特征,包括断层、褶皱、岩层倾角、岩性变化等,直接决定了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公路工程可能带来不同类型的影响:

1.断层的影响

断层是山区公路工程中最常见的地质问题之一。断层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岩层的错位,进而影响公路的平整度和稳定性。断层的活动性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尤为显著,尤其是在活动断层附近,容易发生地震、滑坡、土体失稳等灾害,对公路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2.褶皱的影响

山区的地质构造中,褶皱现象较为普遍。褶皱可能导致岩层的倾斜角度变化,影响路基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较陡的山坡上,褶皱使得岩层更容易发生滑动或崩塌,影响道路的施工和长期运行。此外,褶皱对地下水流动的影响也可能间接影响道路基础设施的稳定性。

3.岩性变化的影响

不同岩性对山区公路稳定性的影响差异较大。例如,岩石层的强度、风化程度以及土壤层的稳定性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公路建设。某些软弱岩层(如页岩、粉土等)易于发生沉降、软化和滑移,而硬岩层(如花岗岩、石英岩等)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岩性变化大、层间不连续的地质结构往往会导致路基沉降和裂缝等问题。

4.滑坡与崩塌的影响

山区滑坡、崩塌是影响山区公路稳定性的严重地质灾害。滑坡区的土体松散,容易在大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滑动,导致道路断裂或损毁。此外,山区坡度较大,水文条件复杂,滑坡和崩塌现象尤其显著,给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带来极大威胁。

二、地质结构对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实例分析

为更好地理解地质结构对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公路工程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案例一:某山区公路建设中的断层影响

在某山区公路的建设中,工程团队发现该区域存在活动断层。由于断层的存在,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岩层错位导致了公路路段出现了裂缝,并且有部分路基出现了位移。通过对断层的研究和监测,工程师采取了加强基础处理和加固支撑结构的措施,最终确保了道路的稳定性。

案例二:褶皱区的道路设计优化

在另一山区公路项目中,公路建设位于一个褶皱带内。由于岩层的剧烈倾斜,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多次滑坡和土体失稳。为此,工程师采用了适应性设计,即根据地质勘查数据,优化了路基的设计,采取了适当的边坡加固措施,减少了因褶皱引起的地基沉降和道路变形。

案例三:滑坡灾害对公路的影响

某山区公路沿线地势陡峭,且处于滑坡活跃带。由于长时间的降雨,该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导致道路部分段落受损,交通中断。为应对滑坡问题,工程团队在公路设计阶段便考虑了防滑坡措施,并在滑坡区设置了排水系统和加固墙体,有效防止了滑坡灾害对道路的进一步破坏。

三、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防控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结构对山区公路工程稳定性带来的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设计、施工、监测等多方面入手:

1.强化地质勘查与风险评估

在山区公路建设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识别区域内的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地质结构特点,了解地质层的分布情况,及其变形和稳定性。地质勘查不仅要进行常规的钻探与采样,还要结合遥感技术和地质雷达等先进工具进行非破坏性检测,以全面获取地质信息。通过全面的地质风险评估,能够评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提前为后期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

2.优化道路设计与加固措施

根据详细的地质勘查结果,合理优化道路设计,确保其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稳定性。例如,在活动断层区域,采用弹性路基或柔性支撑结构可以有效减缓地震引起的位移;在褶皱区,利用加固基础和加强边坡稳定性设计,确保路基在地质构造作用下的稳定性。在滑坡区,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排水系统和抗滑结构,如设置挡土墙、加固边坡或采用锚固技术,减少滑坡对道路的威胁,确保道路的长期使用安全。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使用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避免因施工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在易受地质结构影响的区域,特别是软弱地层和活动断层附近,应特别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处理和土石方作业。通过加固基础、使用高质量的土壤稳定剂,或采用深基坑支护等措施,避免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滑坡等地质问题。同时,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现场检测与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风险,调整施工方案。

4.定期监测与养护

山区公路的后期养护与监测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或地质灾害高发区。定期的监测能帮助及时发现道路沉降、裂缝、滑坡等异常现象,并为养护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监测体系,包括地质雷达监测、传感器监测和人工巡查等手段,能够实时检测公路路基、桥梁、隧道等设施的健康状况,确保灾害发生前能够采取有效的加固和修复措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保障道路的长期安全运行。

四、结论

地质结构对山区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影响深远,地质勘查、设计优化、施工控制和后期监测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只有深入理解地质结构特征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才能有效保障公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未来,随着地质勘查技术和工程设计手段的不断发展,山区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融合新技术、新材料,推动山区公路建设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向波,罗晗玲,邬凯,等.山区公路顺层边坡首次失稳长度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24,33(05):48-60.DOI:10.13577/j.jnd.2024.0505.

[2]张潇.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4,5(19):127-129.

[3]程海宾.地质条件对山区道路布局设计的影响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2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