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轴流式引风机动叶卡涩异常原因分析及运行控制措施
陈熙
国能(泉州)热电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邮编362804
摘要:引风机动叶卡涩是火电厂锅炉运行中常见的设备异常问题,可能导致炉膛负压波动、风机抢风甚至机组非计划停运。本文以某电厂引风机动叶卡涩事件为例,结合设备运行参数及现场检查结果,系统分析动叶卡涩的机械磨损、积灰粘连、润滑失效及控制逻辑缺陷等多重成因,并提出涵盖运行监控优化、设备维护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及技术改进的综合性控制措施。通过实施验证,机组故障率下降42%,动叶调节稳定性显著提升,为同类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引风机;动叶卡涩;积灰磨损;运行优化;振动监测
0 概述
引风机作为锅炉风烟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动叶调节能力直接影响炉膛负压稳定性与燃烧效率。近年来,随着火电机组深度调峰需求增加,引风机动叶频繁调节导致的机械磨损与积灰问题愈发突出。据统计,国内亚临界机组因动叶卡涩引发的非计划停运占比达12%~15%。某电厂单侧引风机多次出现指令与反馈偏差超限、自动切手动事件,暴露出设备可靠性不足与运行管理漏洞。本文基于故障案例,通过现场实践,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为行业提供技术参考。
1 案例简介
2.1 设备概况
某电厂配备两台双级动叶可调轴流式引风机(型号:HU25246-222G),设计风量942000m³/h,全压11.9kPa,电机功率4400kW。动叶调节机构采用液压伺服系统,通过DCS实现自动控制,反馈信号精度要求±1%。
2.2 故障现象
异常发生时,该引风机动叶指令49.45%,反馈仅39.45%,偏差达10%触发自动切手动。现场检查发现:电动头无报警信号,但执行机构盘动阻力较大;动叶根部积灰厚度约3mm,叶片表面存在磨损痕迹;润滑油箱油位正常,但油质浑浊,黏度下降15%。经手动盘动后动叶恢复调节功能,但后续仍偶发卡涩,存在抢风及MFT风险。
2 原因分析
2.1 机械磨损与积灰粘连
主要原因有:(1)传动部件磨损。动叶连杆销轴与轴承长期受交变应力作用,间隙扩大至0.5mm(标准≤0.2mm),导致传动迟滞。齿轮箱啮合面因润滑不良出现点蚀,扭矩传递效率下降20%。(2)积灰沉积机制;烟气中飞灰(SiO₂、Al₂O₃含量>60%)在叶片根部低温区(<150℃)凝结,形成硬质积灰层。动叶长期停留于39%开度时,局部流速降低,积灰速率加快至0.2mm/100h(正常工况0.05mm/100h)。
2.2 润滑系统失效
主要原因有:(1)油品劣化。润滑油酸值(KOH)升至1.8mg/g(标准≤0.5mg/g),氧化产物形成胶质堵塞滤网,油路流量下降30%。(2)油温控制不足。夏季环境温度升高时,油温达55℃(要求≤45℃),黏度下降加剧磨损。
2.3 控制逻辑缺陷
主要原因有:(1)反馈信号漂移。电位器式传感器受振动影响,线性度偏差达±2.5%,导致DCS误判动叶位置。(2)保护阈值单一。仅设置3%偏差报警,未分级响应,无法提前预警渐进性故障。
3 控制措施
3.1参数分级预警与动态调节
控制措施有:(1)分级预警机制。基于动叶指令与反馈偏差的严重程度,将预警分为三级。一级预警(偏差3%~5%)触发DCS声光报警,运行人员需立即检查风机电流、振动及油温参数,并通过调整对侧引风机动叶开度(幅度≤2%),将电流偏差控制在±5A范围内。同时,限制机组负荷波动(升降速率≤3MW/min),避免扰动加剧动叶卡涩;二级预警(偏差5%~10%)自动闭锁机组升/降负荷指令,启动应急预案。运行人员需就地检查执行机构阻力、积灰情况及润滑油状态,若发现异常,立即切换至手动模式,并按照风机动叶就地操作步骤进行盘动复位;三级预警(偏差>10%)联锁保护动作,自动打跳2A引风机,并按FEA顺序停运部分制粉系统(保留至少3套运行),降负荷至160MW。在此过程中,需实时监测空预器排烟温度(控制≤150℃)及炉膛负压(-50~+50Pa),并启动等离子稳燃系统,防止燃烧恶化。(2)动态平衡算法优化。在DCS中嵌入模糊PID控制模块,以两台引风机电流差为反馈量,实时修正动叶开度指令。例如,当电流差ΔI≥8A时,PID输出系数Kp自动提升20%,加快调节响应速度;当ΔI≤3A时,切换至积分主导模式(Ki=0.8),减少超调。实践表明,该算法可将电流偏差稳定在±3A内,抢风概率降低65%。
3.2运行参数精细化监控
控制措施有:(1)增设动叶开度历史曲线与实时趋势对比功能,要求每15分钟记录一次指令、反馈、电流及振动数据,并生成日报表。对连续2小时开度波动<1%的工况,系统自动提示“动叶活动不足”,强制运行人员执行每班活动试验。(2)引入炉膛负压与氧量耦合分析模型,当负压波动幅度>100Pa/min时,自动限制引风机动叶调节速率(≤1%/s),避免因快速动作导致机械冲击。
3.3 设备维护强化
控制措施有:(1)润滑系统升级与油品管理。基于润滑油选型与冷却改造,原矿物基润滑油(L-HM46)更换为合成酯型高温润滑油(L-HV68),其黏度指数从95提升至160,闪点从200℃提高至240℃,可在55℃环境下保持稳定润滑性能。同时,在油箱外部加装板式油冷器(换热面积2m²),通过循环水(流量5m³/h,温度≤30℃)将油温控制在40℃±2℃范围内。强化在线油质监测,安装颗粒计数器(ISO 4406标准)与水分传感器(精度±3%RH),实时监测油液中颗粒物尺寸(≥4μm、≥6μm、≥14μm)及含水量(限值≤0.03%)。当颗粒污染度达NAS 9级或水分超限时,系统自动启动旁路过滤装置,并报警提示换油。维护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6个月,年换油成本减少12万元。(2)积灰清理与抗粘附涂层。通过高压蒸汽吹扫工艺,利用停机检修期间,使用1.5MPa、250℃的过热蒸汽,配合旋转喷头(转速30r/min)对动叶根部进行360°吹扫,吹扫时间≥20min/叶片。吹扫后采用内窥镜检测,确保积灰厚度≤0.5mm;采用表面涂层技术,在动叶表面喷涂50μm厚碳化钨(WC-12Co)涂层,经显微硬度测试(HV0.3=1250)与高温氧化实验(600℃/100h增重<1mg/cm²),证实其抗飞灰磨损性能较原涂层提升3倍。同时,涂层表面粗糙度Ra从3.2μm降至0.8μm,减少灰粒附着率40%。
4 结语
引风机动叶卡涩是机械磨损、积灰粘连与控制逻辑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采取“监测-维护-技改”一体化措施。优化后的分级预警与动态平衡策略可有效降低抢风风险,振动监测与涂层技术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耐高温抗积灰复合材料、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仿真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彦林, 周伟:基于振动频谱分析的风机齿轮箱故障诊断[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8, 42(15): 145-150.
[2] GB/T 19073-2018: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技术条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3] 刘振华, 王建国:火电厂引风机动叶卡涩故障分析与处理[J]. 电力安全技术, 2020, 22(6): 34-38.
陈熙(1988.08-),国能(泉州)热电有限公司,工程师,长年从事热电领域生产运行工作,联系电话15160751269,邮箱877798320@qq.com,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柯厝村,邮编36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