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与挑战
王薇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应用人工智能模型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高校教职工需要具备使学生为融入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工作环境做好准备的能力。文中提出了减少AI使用负面后果的方法以及增强其对高等教育系统积极影响的途径。特别强调了根据新的技术现实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以及开发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控制和评估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中应用人工智能的风险;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体系。
分类号:G647(高等教育)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可供分析的数据量不断增加,人工智能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拓展。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中最受关注和发展前景最广阔的方向之一,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并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作为学习工具的AI技术能够整合高等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现代方法和手段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广泛采用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需求。虽然很多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承担目前由教师和管理人员执行的许多常规任务,从而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这样一来,大学教师可以转向一种更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新角色。不过,很多仍然有很多高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非常矛盾。
一、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
人工智能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基于数据分析和预测做出管理决策。这有助于改善规划和资源管理,提高教育过程的整体效率,并使其更加灵活且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借助人工智能制定的个性化学习建议和学习方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提高成绩。人工智能还可用于开发互动式学习材料和工具,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高效。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对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提高了教师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还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性
在行政流程上进行课程安排管理、考勤记录、申请和请求处理;自动化日常任务并优化资源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教育机构的整体工作效率。在大学管理的实践中人工智能(AI)已经能够完全取代教育机构中的行政流程,自动化处理日常任务,可以大幅节省时间和资源。节省下来的时间可用于更重要的教育和教学任务。这种方法的典型成功应用案例包括学习管理系统(LMS),这些系统可自动完成课程注册、学习资料管理以及学生成绩评估等流程。
(二)个性化
人工智能系统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学习方案,有助于他们的学业和个人成长。对学生而言,个性化体验很重要。同时,教育工作者也从使用人工智能中受益,因为这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效率。这项技术有助于自动化常规任务,使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并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还丰富了教学经验,确保了教学双方之间更深入地互动。将人工智能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借助海量分析数据,高校可以解决经济和教育方面的问题。人工智能还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助于创意过程的工具和平台。
(三)智能化
语音助手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与学习材料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些AI解决方案可用于教育和非教育环境,以辅助学习和组织协作学习。此外,语音助手还可以帮助解决当前问题,例如同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过程等。
(四)主动管理
在智能教学系统中进行课程内容编排、学习资料管理,对学生学习进行预测诊断与自动反馈;在网络系统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测试并进行自动评分,既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参与度和学业上的认真程度,也可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风险并改善结果。
(五)满意度
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根据具体学生的能力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整体学业成绩、加强创造性过程、提高用其他语言完成的工作质量。得益于个性化学习、基于数据的决策以及对用外语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支持,人工智能提升了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习条件的改善能够提高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满意度。
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机构的管理是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可及性的重要一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高等教育流程的融合,在教育机构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为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数据分析、流程自动化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有助于改善学校的管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当前,亟需持续开展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与开发,研发并实施有效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优化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
二、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中的挑战
人工智能(AI)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现象,影响着人类社会和职业活动的主要领域:教育、科学、文化、通信和社会互动。然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应用人工智能资源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工业和科学领域。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尚具有争议性,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客观上使人们在需要学术或学习努力的地方逃避这些努力,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愿看到的。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显著减少了常规搜索过程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学者或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和解决当前更为重要的任务。显然,高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非常矛盾。
(一)学生作业抄袭量增加和学术诚信问题
在大学课堂上,当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或写作课程论文时,大学生们倾向于使用人工智能撰写文本,这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术诚信水平较低的问题。如果学生通过研究某一主题、深入思考问题、进行初步独立思考和得出结论而完成的论文或课程作业,与另一位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在几分钟内生成的文本被教师以同样的方式评分,那么这种不公平现象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举措,包括投资教师培训、制定方法指南以及协调各方力量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本地化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尽量减少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强化其对高等教育体系的积极影响。为此,需要对大学教师队伍进行密集的再培训,目标是让他们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再培训的目标是将大学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质量层次,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具体来说,可参考以下解决路径:
1.制定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和标准。教师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意识,以便向学生通报在学习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评估可能的抄袭时。学生应清楚了解何种人工智能使用方式是可接受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何种是不符合学术诚信原则的;明确要求注明人工智能模型的类型、名称以及其所执行任务的具体内容。这种透明性有助于对作业进行合理评估,同时明确界定人工智能和学生各自完成的工作量。
2.完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上的口头提问和学生行为。设计需要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学生“活生生”回答的评估任务,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以避免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抄袭。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增加校内由教师监督完成的作业数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防止可能出现的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确保学生在受控环境中培养必要的技能。
3.加大对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或解决方案)行为的惩罚力度。学生作业抄袭量增加和学术诚信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反抄袭系统和改变教育领域的规则。许多大学,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已经宣布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任务属于学术违规行为。其他大学也在重新审视其关于抄袭的政策。例如,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学恢复了仅允许使用纸笔进行考试的做法。
(二)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师地位弱化和学生软技能缺失
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教师地位弱化的风险,这可能会损害大学教师人力资本的完善,进而影响学生。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为学生提供获取几乎所有学习问题答案的机会,取代了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获得一系列结果。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二加二等于四、三加五等于八,而是能够对所有数字进行算术运算。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学科的具体答案,大学设置教学过程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人工智能模型的互动增加,而与“真人”教师的互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可能更擅长与机器互动,但与同事和客户的互动能力却较差。结果是,专业人士可能具备良好的“硬技能”,能够找到第一份工作,但在职业发展中却难以取得成功。因为大学毕业生可能更擅长与机器互动,而不是与人互动,如同事和客户。可能会出现“硬技能”过度发展而“软技能”(如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被忽视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创新教育实践的应用。这里需要更加关注Y世代和Z世代学生的特点,他们构成了当今学生群体的主体。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对数字经济的参与度更高。Y世代和Z世代学生的学习信息感知特点包括多任务处理、缺乏批判性思维、难以处理大量复杂信息、思维原子化、幼稚化以及对游戏形式的偏好,虚拟交流取代了真实交流[1]。
因此,针对Y世代和Z世代学生的教育过程应通过提高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视觉艺术、讨论(辩论)和互动性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本,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动力,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各种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将成为他们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2]。正如世界经济论坛最近的一项研究所揭示的,企业认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增长速度超过了分析性思维。因此,在教育中应用“视觉艺术”对培养未来专业人士最有价值。因此,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时,不仅要依赖课程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有其积极作用,但更应该防范其风险,避免让学生和教师“放任自流”地掌握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体系应引领人工智能的应用,例如:确保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负责任、专业和诚信使用;为当今的学生做好准备,以应对随着人工智能更广泛传播而可能出现的伦理、经济和社会问题;培养大学毕业生,使其能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梓楠.Z世代的网络表达及其话语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2]夏炳梅.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薇(1974.01-),女,汉族,吉林省辽源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扬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