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究

作者

王择

延安市宝塔区民办教育服务中心 716000

摘要: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且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校园欺凌这一严峻问题,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因素,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包括个体提升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家庭营造良好环境和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学校加强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预防处理机制,社会净化媒体环境、弘扬正能量价值观等。旨在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家庭;社会

校园欺凌是摆在教育工作面前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对学生造成诸多身心伤害,极大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近些年来,校园欺凌现象越发严重,并引发社会普遍关注,进行深刻反思。为此,为探索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出可行的预防对策,本研究从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旨在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基本机制,制定预防策略,为营造安全和谐的积极向上校园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

(一)个体因素

1. 心理问题

部分学生存在着反社会人格、情绪性不协调等心理障碍,导致他们更容易通过欺凌来宣泄内心烦躁或者满足心理需求。有的孩子从小就因为父母缺乏关爱,总将他斥责成是傻子等,在学校经常会挑动同学甚至是殴打他人。

2. 社交技能缺乏

一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和同学们相处,不具备沟通合作和处理冲突的有效技巧,就通过欺负同学来展现“自己更强”。也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知道和同学如何去交流,在和同学发生小矛盾后,不尝试沟通解决,而是辱骂、推搡。

(二)家庭因素

1.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行为偏差。溺爱可能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而严厉则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攻击性。有的学生的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导致他在学校也要求同学都听他的,稍有不从就拳打脚踢。

2. 家庭氛围不和谐

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冷战,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在学校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有的学生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发展为欺凌。

(三)学校因素

1. 教育理念偏差

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价值观扭曲,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爱心。一些学校为了完成升学指标,只求学生学习成绩,对在校学生之间产生的纠纷与冲突熟视无睹,造成了一些学生在集体中相互欺侮的风气。

2. 校园管理不善

学校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监管以及处置机制不完善,对欺凌行为惩治力度弱,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某些学生在学校多次欺负同学后,学校只是批评教育,没有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使学生更加有恃无恐。

(四)社会因素

1. 不良文化的影响

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的暴力、血腥内容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让他们模仿其中的行为。有的学生沉迷于暴力游戏,在游戏中经常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将这种行为带到了学校。

2. 社会价值观扭曲

社会上存在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可能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其认为通过欺凌可以获得利益或地位。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上“强者为尊”的错误观念影响,认为欺负别人可以让自己成为“强者”,在学校拉帮结派,欺负弱小。

二、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

(一)个体层面

1. 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自我反省与心理咨询,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与行为方式,控制情绪,避免冲动型行为的产生。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易冲动问题,并使用深呼吸、数数字法在情绪激动时不冲动,在冲动情况下不再与同学发生争执。

2.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

组织社交活动和培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合作和解决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班级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不再轻易与同学发生争吵。

(二)家庭层面

1. 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支持,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比如,学生的父母经常陪伴他,一起做家务、玩游戏,家庭关系融洽,小J 在学校也表现得乐观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

2.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既不过于溺爱,也不过于严厉,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良好习惯。比如,学生的父母在教育他时,会耐心地与他讲道理,犯错时会给予适当的惩罚,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学校能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

(三)学校层面

1. 加强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环节,依托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公民素质,设置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扶,比如:学校举办的以“关爱他人,抵制霸凌”为主题的活动,学生采用演讲、征文、笔谈等途径反思欺凌的危害;心理咨询师为某学生消除自卑心理,避免他再次成为被霸凌者欺凌的目标。

2. 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机制

建立明确的校园欺凌规章,加强校内巡逻及监控,设置举报信箱,对欺凌行为及时制止、严格惩处。例如,某学校开辟校园欺凌举报邮箱,有学生被同学欺凌后及时举报,学校及时调查并对欺凌者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及处罚。

(四)社会层面

1. 净化网络和媒体环境

加强对网络和媒体的监管,限制暴力、低俗内容的传播,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比如,相关部门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关闭了一批传播暴力内容的网站,减少了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2. 弘扬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倡导公平、正义、友善、互助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社区组织志愿者活动,宣传友善待人、互帮互助的理念,学生受到感染,主动帮助同学,带动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总之,校园欺凌的发生是由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个体的自我提升,到家庭的关爱教育,再到学校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积极引导,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预防体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友爱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宋雁慧.司法实践中的校园欺凌: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25,(01):42-49.

[2]赵静,曹素霞,安洁.构建校园欺凌识别、预防与干预的全链条联动机制研究[N].河北经济日报,2025-01-09(010).DOI:10.28318/n.cnki.nhbjj.2025.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