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

作者

羊毛吉

黄南州同仁市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多种有效策略,包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旨在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策略

一、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现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往往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和提炼。例如,在讲述家庭美德时,可以结合古代经典故事如 “黄香温席”,引导学生理解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和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详细讲解黄香在寒冷的夜晚为父亲暖被窝的情节,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父母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孝心。在涉及诚信教育时,可引入 “曾子杀猪” 的故事,通过曾子坚守承诺杀猪给孩子吃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明白在生活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做到诚实守信。

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节日内容进行拓展。如在介绍传统节日春节时,除了讲述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还可以深入挖掘春节背后所蕴含的团圆、祈福等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家庭团聚、传承家族情感的重要时刻。对于清明节,可以讲述其纪念祖先、缅怀先烈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先人的敬重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一)故事讲述与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故事讲述会。让学生提前准备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如 “岳母刺字”“孔融让梨” 等,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将传统文化故事中的情节进行演绎。例如,在表演 “孔融让梨” 时,学生通过扮演孔融及其家人,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谦让这一美德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且在角色扮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诗词朗诵与赏析

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安排诗词朗诵与赏析环节。教师选择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诗词,如《弟子规》中的部分篇章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让学生进行朗诵。在朗诵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讲解诗词的含义、创作背景以及其中所倡导的道德规范。通过诗词朗诵与赏析,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中关于品德修养的熏陶,如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

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校园环境布置

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布置中融入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的宣传栏展示传统文化故事、名言警句、传统节日介绍等内容;在校园的道路两旁设置文化长廊,展示中国古代名人的事迹和思想;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张贴古代诗词、书法作品等。通过这些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时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校园的花坛周围设置一些以 “二十四孝” 故事为主题的雕塑,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可以驻足观看,思考其中的道德意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传统节日活动

学校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春节前夕,组织学生写春联、送福字活动,让学生将自己书写的春联和福字送给学校的老师、保安人员等,传递春节的喜庆和祝福,同时也弘扬了书法文化和春节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讲述端午节习俗和屈原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在中秋节,举办赏月晚会、制作月饼等活动,让学生体会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文化。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加强家校合作

(一)家长学校讲座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关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向家长讲解传统文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专家可以向家长介绍如何在家庭餐桌上传承餐桌礼仪文化,如何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递家族价值观等。家长通过参加讲座,能够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掌握一些在家庭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家庭实践活动

学校布置一些家庭实践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比如,在重阳节期间,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为家中的长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为爷爷奶奶洗脚、陪他们聊天等,并让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在春节期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通过这些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家庭和谐。家长在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六、结论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举措。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多种策略的实施,能够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提升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良好品德修养的新时代少年。然而,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