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差异化教学策略在生活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吴娟

济宁市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272000

摘要:现阶段语文教学仍以标准化模式为主,该模式忽视了学生在认知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方面的显著差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效未达预期。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优化生活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 生活语文课堂 分层任务设计 动态评估

引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构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的要求。然而现有教学模式尚未充分考虑特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离散分布特征,难以满足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等异质群体的差异化学习需求,这种供需矛盾亟待教学策略的系统革新。本文着重探索如何在生活语文课堂中构建认知特征与教学策略的动态映射机制。

1 差异化备课体系

1.1教学目标弹性设置

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学重点放在认读常见字词,通过反复练习和简单图文搭配帮助他们加深记忆;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进一步要求其理解词汇含义,并尝试将这些词汇应用到真实语境中,比如通过课堂互动或简单对话来巩固学习成果;而对于高水平学生,则鼓励他们以更具挑战性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要能够关联字词之间的意义,还需尝试用所学内容创作句子甚至短篇文章,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这种灵活且因材施教的设置,有效地贴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不仅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教具分级准备

在生活语文课堂中,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准备形象直观的图卡、拼音标注书籍,对中等水平者提供互动式电子课件,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者,则可以引入文本分析工具或阅读拓展资料。

例如,在教授“春”字时,对于偏好动手操作的动觉型学习者,可以设计一个拼字游戏,将“春”字拆解成不同部首或笔画,让学生通过拼接和组合加深对字形结构的理解。此外,为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提供经典古诗赏析材料,例如《咏柳》或《春晓》,并结合“春”字在诗句中的意境进行分析,帮助他们从文学层面领悟文字背后的深意。通过这些丰富多样且针对性强的教学工具,不仅能照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提升整体参与度。

2 分层互动模式

2.1小组动态重组

一种做法是按能力混合编组,让高、中、低三类学力水平的同学共同合作,由高水平者带动其他成员理解深化;另一种做法是按照兴趣主题进行编组,让志趣相投者围绕某一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例如,在“我的家乡”口头表达活动中,可以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兴趣和能力特点,为他们设计更贴合自身特长的任务。比如,喜欢绘画的孩子可以通过画笔将家乡的美景、风土人情生动地描绘出来,用色彩和线条展现独特的地方特色;擅长语言表达的孩子则能够化身为小讲解员,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家乡故事娓娓道来;而逻辑思维较强的孩子则适合承担整理要点的工作,他们可以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出清晰有条理的框架。

2.2分层提问技巧

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差异化教学环境下需避免“一刀切”的问题设计,而应依据不同认知水平匹配难度递增的问题链条。

如在讲授《荷花》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认知水平设计针对性的问题,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基础层级的学生,可以提出诸如“荷花是什么颜色?”这样的直接识记问题,通过简单而明确的提问,帮助他们聚焦于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同时培养观察力和知识点记忆能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荷花?”这类问题,这不仅能启发他们从语言结构和表达手法上进行归纳,还能逐渐提升其概括总结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加深入。

2.3差异化反馈

及时且符合个体特点的反馈能有效增强学习动力。例如,对于刚开始掌握相关技能的孩子,可以通过赞美来给予支持,例如“你的表达很清晰,下次可以尝试加入更多细节”。而对于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可以使用启发性建议,比如“是否能用另一种方式描绘这个情境?”这样的个性化反馈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需要提升的方面,从而逐步强化沟通技巧。

3 课例实施模型

3.1 识字教学:字形解构-多感联动-生活关联

在低年级语文课程中,识字是核心环节之一。然而,由于儿童认知风格各不相同,仅依赖单一方法效果有限。因此,我们提出三步法提升识字效率。

字形解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拆分汉字的偏旁部首,引导孩子们深入分析汉字的构造特点。例如,在教授“休”字时,教师可以先将其拆解为“人”和“木”两个部分,然后引导孩子观察这两个元素的组合关系。接着,从象形文字的角度切入,帮助孩子理解“人”靠在“木”上休息这一画面所传递出的含义。

多感联动:为了充分利用个体在感官方面的差异化优势,特别设计了多种学习手段。例如,通过触摸笔顺描摹的方式,让学习者用手指感知汉字的结构与笔画顺序,从而强化记忆;此外,还借助听觉韵律记忆的方法,将语言内容与富有节奏感的声音相结合,使信息更容易被大脑捕捉和储存。

生活关联:鼓励孩子将新学的汉字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可以用“高”和“矮”来描述家人身高,用“大”和“小”形容物品的尺寸。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义,还能让他们在实际场景中体会到语言的应用价值。比如,孩子可以观察爸爸的身高并说:“爸爸很高!”或者指着桌上的玩具说:“这个玩具很小。”通过这样的练习,他们逐渐学会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表达工具,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2 表达训练:情景支架-语言建模-自主输出

情景支架: 借助图片故事的串联或者实际场景的模拟,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交流环境。例如,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市场购物视频,画面中人来人往,摊主热情地叫卖,各种商品摆放得琳琅满目。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表达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语境。

语言建模: 教师通常先亲自演示完整的句子,并细致地拆解其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孩子们抓住关键点。例如,在教授如何描述天气变化时,教师可能会微笑着说出这样一句话:“今天阳光明媚,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散步。”同时,还会配合生动的语气和手势,让孩子们更容易感受到语言的情景化表达。随后,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这个例子进行模仿练习,比如尝试改写成“今天阴雨绵绵,我和爸爸在家看书”。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儿童更加自然地掌握句式,还能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自主输出: 在完成前两步的铺垫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儿童独立表述个人的生活经历。例如,可以让他们详细复述一次周末外出游玩的趣事,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看到的景色、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生的小插曲。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尝试使用课堂上刚学到的新词汇来对内容进行修饰和优化,帮助孩子逐渐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条理性,从而有效提高整体表达的流畅度。

结论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差异化课堂实施路径,具体包括科学备课、有效互动以及精准案例指导等核心环节。这一整套路径不仅显著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模式,为未来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参考文献:

[1]甘霖.基于培智生活语文统编教材教学的实践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02):41-43.

[2]江小英.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绘本教学[J]. 现代特殊教育,2020(15):23-26.

[3]李韦.生活语文教学中智障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初探. 现代特殊教育,2024(1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