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研究

作者

梁谊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白塘中心小学 4144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在小学语文对于阅读理解部分的教学中,将生活作为课堂资源引入,既能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又能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以往学者对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的角度进行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现状进行了分析,了解阅读生活化教学的困境,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开展,从而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从阅读内容中汲取对生活的经验。

关键词:教育改革;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

一、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于“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为:“阅读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活动,因此,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去左右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学建议部分提醒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形式。想要让阅读生活化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多种教学模式和生活化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内容更丰富的教学中,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目标,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首先,可以把生活型和情景型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的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中,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既可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对经历的回忆,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经历更为深刻。

其次,可以把生活化教育和团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在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真实情况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探讨,加深对生活化教学的内在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策略

要想使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地开展,必须善于发现和发掘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注重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得到拓展。如何使阅读教学能与学生的人生理想相结合,使其自然地融入到阅读的文章中,是值得语文老师们重视的。本论文对小学学生的阅读生活产生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将从教材、教学评价、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对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师在理解和分析教科书的基础上,才能对教科书熟练运用。开展生活化阅读教学,首先要检验的是教师如何运用语文教材。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对小学低语文年级阅读生活化教学深度挖掘的策略。对教科书的挖掘,首先要对小学语文课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要有一个生动且深刻的教材解读,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创新。

1.全面认识小学语文教材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方式增多;传统选题回归。“统编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较以往的教科书更注重“与学生的语言生活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了解编者的用心,在课堂上融入“统编本”的一些新思想和创新。

2.生活化的解读教材

文本理解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南京晓庄师范学院莫先武教授认为,在进行文本阐释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教材,并通过对比来明确文本的主体和次要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重点。

在建立了教学中心以后,又要进行“向内、向外”的文本解读。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的观点是:“两个阶段”,一是向文字所传达的明示内容前进,二是向与之相关的社会事实迈进。“二个内化”,一是内化文本的内在含义,二是内化自己的修素养。“内化”相比于“外化”更能体验老师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做“向内走”的尝试。

三、设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指导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对能力的训练,但主要侧重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解题能力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与良好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就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优秀的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路径,主动转变以往那种只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答题技巧的倾向,要通过各类丰富创新的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阶段,阅读具有独特的特点,应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因此,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清晰,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切记不能空泛,更不能脱离实际。

(一)知识与技能的生活化,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对知识系统的完善与建构较以前的目标更为丰富,因此,实施生活化教学与学习材料知识之间并不冲突。要使知识和技能的生活化得以实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的目标和技能的目标分开而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清楚地了解什么知识了解即可,什么知识是要记住,什么知识是要根据生活实际灵活应用。如果老师能够在备课时做到充分准备,则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可以有主次,有层次的划分。其次,生活化的知识和技巧并不是老师照搬课本,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和生活实际需求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在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他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放松,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了解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由高到低分为七个等级,即成功、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认知和理解、审美和满足。……只有当需求降低时,才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他们学生的基本状况,关注他们的需求。在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之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提升。

关注学生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分为两点。在宏观上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要善于观察,多开展个案研究,深入学生的内心,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从微观上看,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和难点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中,有些老师只会照搬教材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导致了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很难让学生产生对教材的认同,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新课改要求在选择生活课程时,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更不能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而是应该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体验为基点,围绕这个基点通过丰富的形式与创新不断引导学生基于原来的知识体验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要实现上述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对教育理念的认知,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的现有体验为基点,通过创新的形式与活动让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与外在体验。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23

[2] 盖鸾英.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2)

[3] 刘国正.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状况和思考[J].课程.教材.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第 5 版.北京:商务印馆,2006:587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