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事件中大学生舆情应激反应的追踪研究
周斌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摘要:本文基于追踪研究设计,整合心理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数字痕迹追踪,探讨重大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的舆情应激反应特征、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舆情传播中表现出高活跃度与易极化倾向,其应激反应呈现“情绪爆发—信息扩散—行为转化”的三阶段模式。高校舆情管理需建立“监测—引导—干预”的立体化应对机制,以有效化解舆情危机,促进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
关键词:重大公共事件;舆情应激反应;大学生群体;追踪研究;高校治理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当下,重大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社会安全事件)频发,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远超传统危机模式。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具有高参与度、强传播力、易情绪化的显著特征,在舆情传播中往往扮演“放大器”与“转化器”的双重角色。本研究通过纵向追踪大学生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舆情行为,揭示其心理机制、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旨在为高校舆情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多学科理论整合
1.心理学视角:基于应激理论,分析个体在危机情境下的认知评估、情绪唤醒与行为反应。应激反应分为三个阶段:警觉反应阶段(情绪爆发)、抵抗阶段(信息扩散)和衰竭阶段(行为转化)。
2.传播学视角:借鉴议程设置理论与群体极化理论,探讨信息扩散路径与舆论演化机制。议程设置理论揭示媒体对公众议题的引导作用,而群体极化理论则解释大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观点趋于极端化的现象。
3.社会学视角:结合社会认同理论与风险社会理论,解析群体行为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群体身份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风险社会理论则突出现代社会中风险分配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二)追踪研究方法
1.工具设计:
问卷:涵盖事件认知、情绪状态(焦虑、恐慌、愤怒等)、信息分享行为(频率、渠道)、群体互动(意见领袖影响)等维度。采用Likert量表测量情绪强度与行为倾向。
深度访谈:选取关键节点(如事件爆发期、舆情高峰期、消退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挖掘心理动机与传播逻辑。
数字痕迹追踪:利用爬虫技术采集社交媒体(微博、抖音)、论坛贴吧等平台的数据,构建舆情传播网络图谱。
2.样本选择: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各选取2所综合性高校,覆盖文、理、工、医多学科背景,确保样本代表性。样本量设定为每所高校300人,总计1800人。
3.数据采集周期:以月度为单位,持续追踪12个月,覆盖至少2起重大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数据,提高研究效度。
三、研究发现
(一)舆情应激反应的阶段性特征
1.情绪爆发期(事件发生后0 - 72小时):
焦虑与恐慌:信息缺失催生谣言传播。例如,某高校实验室泄漏谣言引发群体性恐慌,学生连夜撤离宿舍。
愤怒与质疑:对官方响应速度的不满。如疫情初期物资短缺,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发起联名信运动,质疑校方管理能力。
2.信息扩散期(72小时 - 2周):
极化分化:观点分化为“支持—质疑—反对”三极。极端言论(如辱骂、威胁)获高传播量,形成“信息茧房”。
媒介迁移:从校内平台向微博、抖音等公域流量平台扩散。某高校学费上涨事件通过抖音短视频传播,点击量超百万。
3.行为转化期(2周后):
线上行动:如联名信、话题标签运动(#高校物资透明化#)。某高校学生通过微博发起“拒绝涨价”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
线下行动:集会抗议、罢课等极端行为。如某高校因食堂卫生问题引发罢餐运动,持续一周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影响因素模型
1.个体层面:
心理韧性:高韧性个体更倾向理性信息加工。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得分每提升10%,谣言传播参与度下降18%。
媒介素养:信息甄别能力强的学生不易受谣言误导。具备媒介素养的学生,其信息转发准确率比对照组高45%。
2.群体层面:
意见领袖作用:学生“大V”的言论导向显著影响舆情走向。某高校意见领袖发布辟谣信息后,相关谣言传播量下降60%。
群体规模效应:参与讨论人数每增加10%,极化程度提升15%。群体规模超过500人时,极化效应显著增强。
3.环境层面:
信息透明度:官方信息滞后性与舆情烈度呈正相关。信息滞后每增加1小时,负面舆情增长量提升20%。
社交媒体算法: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效应。某高校舆情事件中,算法推荐使极端观点曝光量提升3倍。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大学生舆情应激反应的本质是风险认知偏差、群体互动失控与信息环境异化的综合作用结果。本文提出“技术赋能—制度重构—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从高校管理、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高校舆情管理升级路径
1.监测预警体系:构建智能感知网络
多模态数据融合平台:整合校内论坛(如“树洞”平台)、社交媒体(微博超话、抖音话题)、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群、QQ空间)等全渠道数据源,建立动态舆情数据库。
深度学习情感分析模型:采用BERT算法训练专用情感分类器,将舆情情绪细化为“焦虑(焦虑指数≥0.7)”“愤怒(敌意词汇密度>15%)”“恐慌(谣言传播速率>3次/小时)”三级预警指标。
可视化预警驾驶舱:通过Tableau或Power BI构建动态仪表盘,实时呈现舆情热力分布、情感演化趋势与关键传播节点。
2.引导干预机制:实施分阶响应策略
黄金4小时议程设置:在舆情爆发初期(0 - 4小时),通过“事实核查+权威解读”组合拳抢占信息制高点。
圈层化对话体系:核心圈层,针对学生意见领袖(如微博粉丝量>1万的校园“大V”),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中间圈层,通过辅导员、学生干部开展“网格化”舆情疏导;外围圈层,利用虚拟主播、AI客服等新技术工具,实现7×24小时自动化答疑。
心理韧性培育工程:课程干预,设计“谣言识别模拟器”“情绪压力测试”等沉浸式教学模块;社区支持,构建“宿舍心理委员—学院咨询师—校心理健康中心—三甲医院精神科”四级联动机制。
(二)政策优化建议
1.教育政策:构建媒介素养培育体系
课程改革: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设“舆情认知模块”,涵盖信息溯源、逻辑谬误识别、算法批判等内容。
师资培训:设立“高校舆情引导师”资格认证,要求辅导员每学期完成20学时专项培训。
2.技术政策:推进数据治理创新
区块链存证系统:依托自主技术,建立高校舆情数据联盟链。每一条官方通报、学生诉求均上链存证,实现“发布即固化”。
联邦学习平台:在保障隐私安全前提下,构建跨校舆情知识图谱。各高校共享脱敏后的情感分析模型参数,共同优化预警算法。
3.法律政策:完善制度保障框架
专项立法: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增设“网络行为规范”专章,明确造谣传谣、煽动集会等行为的处罚标准。
(三)价值引领:重塑理性对话文化
榜样示范:每年评选“理性声音奖”,表彰在舆情事件中积极辟谣、促进对话的学生代表。
文化浸润:通过微电影、漫画等青年文化载体传播理性思辨理念。
五、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揭示大学生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舆情应激反应具有非线性、多模态、易转化的复杂特征,其背后的心理机制、群体动力与传播规律亟待深化研究。未来可结合神经科学技术(如fMRI监测情绪唤醒)、复杂网络分析(舆情传播路径建模)等方法,进一步解构舆情演化的微观机制。
作者简介:周斌(1981.10-),男,汉,河北沧州市人,硕士,廊坊师范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