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与发展策略
李阿建 李楠
邢台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邢台市第十中学,河北 邢台 054000
摘要: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历史记忆与集体智慧。在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系统梳理邢台地区体育类非遗项目的现状与特征,结合保护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从制度保障、代际传承、产业融合等维度提出系统性策略。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化、可持续的保护传承体系,为其他地区非遗项目的活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同时助力地方文化振兴与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邢台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代际传承;产业融合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活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1],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体系从单项目录管理向系统性制度建构的转型。邢台地区作为冀南文化核心区,依托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多元的族群交融,孕育出以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王其和太极拳为代表的15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1项)。这些遗产不仅承载着“尚武崇德”的地域文化基因,更通过武术技艺、民俗仪式与身体实践,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体系。然而,在当代社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娱乐方式冲击下,邢台体育非遗面临着传承人群代际断层、文化生态碎片化、产业转化滞后等多重危机。因此,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视角,系统研究其保护路径与创新机制,对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地方文化振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邢台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统计[2],邢台地区共有国家级体育类非遗项目4项,分别是:沙河藤牌阵、邢台梅花拳、梅花拳王其和太极拳。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邢台地区共有省级体育类非遗项目11项:分别是沙河藤牌阵、邢台梅花拳、弹腿、清河曦阳掌太平拳、孙式太极拳、十字八方拳、王其和式太极拳、洪峯、梅花老架、吴氏太极拳、查拳。具体如下表所示:
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密切相关。梅花拳主要分布在广宗、平乡、威县等地,这些地区地处冀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自古以来就是武术发展的沃土。当地民众尚武之风盛行,梅花拳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世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氛围[3]。沙河藤牌阵主要流传于沙河市,沙河市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地,藤牌阵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军事防御需求紧密相连。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藤牌阵逐渐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活动,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王其和在融合两家太极拳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特点,创编出了适合当地传承发展的王其和太极拳。该拳种在任泽区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对当地的体育文化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其和太极拳:由王其和先生于 20 世纪初创编,融合传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精华,兼具实战与养生功效。其动作舒展圆活、刚柔相济,运动风格强调以意领气、内气运行。传承历经多代,从先生亲授到如今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理论以传统哲学为基,技术涵盖拳架、器械、推手等。王其和太极拳蕴含的 “中和” 思想影响深远。“中和” 讲究阴阳、刚柔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村民习练时领悟其内涵,能以平和心态应对挫折。如在村里太极拳活动中,大家交流学习,心平气和解决问题,减少矛盾冲突,邻里关系更融洽,村民也愈发注重品德修养,养成宽容友善的品质。
邢台梅花拳:传承面临诸多难题,传承基础因年轻人兴趣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而缩小,资金短缺制约场地、师资等发展,传承人才断层,宣传推广不足致知名度受限。为此,提出融合学校体育,编写教材、设社团比赛培养人才;融入全民健身,设辅导站、办活动赛事;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设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利用现代媒体强化宣传,举办文化节、研讨会;加强文化交流,组织表演团队外出演出等全方位发展对策。邢台梅花拳蕴含尊师重道、自强不息的传统价值观。传承中徒弟敬重师傅,认真学艺,在乡村营造出尊重长辈、重视教育的良好风尚。而且梅花拳练习需长期坚持,村民借此克服惰性,提升身心境界,培养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沙河藤牌阵:起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倭阵法,由将领带回沙河传承至今。道具含藤牌、短刀、长枪等,藤牌坚韧防御性强。基本内容包括多种阵法演练与武术技巧展示,阵法变化多端,如 “八卦阵” 蕴含军事智慧。传承虽面临年轻人兴趣低的困境,但传承人梁清民等积极授艺、组织表演、争取支持,让藤牌阵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沙河藤牌阵传承着英勇无畏、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它源于明代抗倭时期,先辈英勇杀敌的事迹激励村民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藤牌阵演练要求队员密切配合,这一过程培养了村民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集体活动中,村民能像演练藤牌阵般齐心协力,凝聚力增强,更懂得相互支持。
二、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邢台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体系,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外,各县区也设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保护网络。这些保护机构通过开展普查、申报、记录、研究等工作,对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金短缺:尽管政府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但由于需要保护的项目众多,资金分配相对分散,每个项目所能获得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全面保护的需求。例如,一些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建设、设备购置、资料整理等工作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进展缓慢。同时,社会资金参与体育非遗保护的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社会资金投入较少。保护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专业人才匮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然而,目前邢台地区从事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训,对体育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传承规律等了解不够深入,难以胜任保护工作的要求。同时,由于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艰苦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二)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传承基础缩小:现代社会变迁下,年轻人兴趣被流行文化吸引,对古老传统的非遗缺乏热情,如剪纸艺术因耗时久,难以满足年轻人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同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周期长、要求高,老一辈传承人离世,年轻人又多外出发展,传承人群减少,加上社会观念认为非遗传承收入低、地位不高,加剧了传承基础的缩小。
2.资金支持短缺:资金不足阻碍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限制了技艺创新,也影响了宣传推广和保护工作。培养传承人资金匮乏,难以提供资源;非遗项目因缺研发资金难以创新,失去市场竞争力;宣传推广和保护工作因资金有限,无法有效开展,全市非遗专项资金缺口巨大。
3.理论传承后继乏力:以 “邢台梅花拳” 的 “文场” 理论为例,其体系复杂深奥,理解难度大,传承方式又过于依赖口传心授,缺乏系统教材和规范教学,在现代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缺乏耐心和时间钻研,导致理论传承困难。
4.校园推广困难:学校课程以应试为主,非遗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少且不系统,内容更新慢。师资匮乏,专业教师稀缺,校外传承人授课不稳定。学生受流行文化影响,对非遗兴趣不高,学校宣传引导不足,进一步阻碍了非遗在校园的推广。
5.功能有待改造:传统体育类非遗健身功能因动作复杂难满足现代健身需求,手工艺类非遗实用功能被工业产品取代。对非遗项目功能改造,结合现代科技、文化创意,加强市场调研,能使其更好融入现代社会,利于传承发展。
6.宣传推广手段单一:主要依赖线下展览、文化节和传统媒体,受众范围窄、时间地点受限、内容深度不足。新媒体平台应用少,社交媒体账号运营不佳,短视频数量少、质量低,导致邢台非遗影响力局限,急需创新宣传手段。
(三)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推动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了多届邢台梅花拳文化节、沙河藤牌阵文化节等大型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体育非遗爱好者、专家学者等参与,通过比赛、表演、研讨会等形式,展示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还组织体育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社区、企业等,开展公益演出、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体育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例如,在校园开展的 “非遗进校园” 活动中,邀请梅花拳、沙河藤牌阵等项目的传承人到学校授课,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体育非遗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邢台市积极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开发了一批以体育非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广宗梅花拳文化旅游区、沙河藤牌阵民俗文化村等。游客可以在旅游过程中观看体育非遗表演、参与体验活动、学习传统技艺,感受邢台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与体育非遗相关的文化产品,如武术器械、服装、纪念品等,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延伸了产业链条。然而,目前体育非遗产业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品同质化、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引导。
1.认知度低: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很多民众对本地丰富的体育非遗资源了解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和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对体育非遗的宣传主要依赖政府组织的活动和地方媒体报道,缺乏常态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导致体育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难以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2.商业化过度:部分地区着眼短期经济收益,将非遗过度商业化。像一些传统戏曲表演,为讨好游客,肆意改变内容与形式,变得庸俗娱乐化,完全背离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非遗沦为单纯的赚钱手段。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同样明显。众多非遗旅游项目仅做表面展示,对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挖掘浅尝辄止。游客仅能看到非遗外在模样,难以知晓其历史、文化背景及精神实质。比如一些非遗展示场馆,只是简单陈列手工艺品和道具,既无详细解说,也缺乏互动体验,让游客难以领略非遗魅力。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地非遗旅游产品多有雷同,缺乏特色与创新。大量相似的非遗手工艺品、民俗表演充斥市场,极易引发游客审美疲劳,大大降低旅游吸引力。
此外,部分非遗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住宿餐饮条件差,严重影响游客体验。旅游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与服务意识欠缺,无法提供优质服务,阻碍了非遗旅游的良好发展。
三、系统性策略构建
(一)保护策略
1.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对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并根据项目的濒危程度、文化价值、传承规模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例如,对于传承困难、面临失传风险的小众体育非遗项目,给予重点资金扶持,确保其传承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同时,政府可通过财政预算、专项拨款等方式,逐年增加对体育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对捐赠体育非遗保护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荣誉表彰等奖励;鼓励企业通过赞助体育非遗活动、投资文化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此外,还可探索设立体育非遗保护公益信托基金,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支持体育非遗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
2.健全保护制度体系
结合邢台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专门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体育非遗的界定标准、保护范围、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等内容,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同时,细化相关政策制度,制定具体的保护标准和实施细则,规范体育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认定、管理等工作流程,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成立由文化、体育、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监督评估小组,定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4]。
3.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依托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体育非遗保护人才。同时,定期组织针对现有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系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到邢台工作。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理念[5]。
(二)传承策略
1.重视传承人培养
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体育非遗体验活动、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让他们深入了解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非遗夏令营,亲身体验梅花拳、沙河藤牌阵等项目的练习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将体育非遗文化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体育非遗传承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如组织参加各类体育非遗比赛、交流活动、文化演出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设立年轻传承人扶持基金,对有潜力的年轻传承人给予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年轻传承人合作,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体育非遗文化产品,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提高传承的积极性和动力。
2.优化传承环境
加强对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为体育非遗的传承提供土壤。例如,恢复和举办传统的庙会、祭祀等活动,在活动中安排梅花拳、沙河藤牌阵等体育非遗项目的表演和展示,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鼓励社区、乡村组织开展体育非遗传承活动,建立体育非遗传承俱乐部、社团等组织,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加大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练习场所的建设投入,改善传承条件。在传承基地建设中,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设置教学区、训练区、展示区等不同功能区域,满足传承教学、技艺展示、文化研究等多方面需求。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线上传承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体育非遗的远程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策略
1.强化宣传推广
创新宣传方式与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制作高质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纪录片、短视频等,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展示邢台体育非遗的独特魅力。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体育非遗的相关资讯、传承故事、教学视频等内容,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体育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的体育非遗体验项目,让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体育非遗的魅力。
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和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宣传活动。如举办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周、宣传月等活动,通过举办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邢台体育非遗的保护成果和发展成就,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同时,组织体育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社区、企业、机关等,开展巡回演出、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体育非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体育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深入挖掘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具有特色的体育非遗旅游产品和线路。例如,以梅花拳、沙河藤牌阵等项目为核心,打造体育非遗主题旅游景区,建设武术体验区、民俗文化展示区、传统手工艺制作区等功能区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参与体育非遗项目的体验和学习,感受邢台地区的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此外,还可将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旅游市场供给。梅花拳底蕴深厚,可为影视创作提供素材。影视基地能吸引影视公司拍摄,扩大其影响力并带动旅游。如某武术影视基地,多部武侠剧在此拍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还开展培训。但影视拍摄季节性强,淡季游客少,需拓展业务,如举办文化节、亲子活动来提升运营效益。
“非遗 + 文创”:把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创造经济价值。如邢台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受游客喜爱。某企业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含梅花拳元素的产品,销售良好。但该模式面临专业人才、技术及市场推广资金难题,企业需与高校等合作提升设计生产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非遗 + 研学”:这种模式将非遗与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素养与实践能力。某学校组织学生到邢台传统武术传承基地研学,学生学习武术知识技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实施时要注重课程设计与安全保障,学校和基地需制定合理课程计划 。
拓展体育非遗与体育产业融合,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发展相关体育产业。例如,举办各类体育非遗主题的赛事活动,如梅花拳锦标赛、沙河藤牌阵对抗赛等,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参与,提升邢台体育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开发体育非遗相关的健身产品、培训课程等,满足公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此外,还可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开展体育赛事赞助、广告合作等商业活动,实现体育非遗与体育产业的互利共赢。
五、结论
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邢台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在保护方面,需要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健全保护制度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传承方面,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优化传承环境,确保体育非遗的传承后继有人;在发展方面,应强化宣传推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只有通过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策略的实施,才能实现邢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邢台地区的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20-05-10].http: / /www.Gov.cn /gongbao /content /2017 /content _5171322.htm.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2014-11-11].https://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
[3]杨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邢台梅花拳的传承研究[D].燕山大学,2020.
[4]赵伟乾.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5]韩志芳,马成秋.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6):35-37.
注:
1.课题项目: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XTSKGH2024064)
2.作者简介:
李阿建,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Email:201710751@xttc.edu.cn;
李楠,男,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Email:Szfzcli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