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新内容·新平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剪纸任务群教学创新
华敏捷
萧山区闻堰小学
摘要:在“双新”背景下,劳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本文以小学剪纸教学为例,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要求,通过三层架构“文化解码—项目驱动—立体实践”,将剪纸技艺与汉服文化、传统节日等元素结合,构建了“观察—模仿—创新—应用”的四阶教学模型。实践证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文化认同感,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剪纸教学;任务群;核心素养;文化传承
一、 研究背景:在新课改语境下重构剪纸教学价值
(一)政策导向与时代诉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要求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掌握基本制作技能,并感受其独特魅力。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纹样符号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与智慧,是培养“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理想选择。但是,传统剪纸教学面临技艺与文化、课堂与生活、作品多样性的三重割裂问题,需要根据新课改理念来重构教学逻辑。
(二)学情分析与教育痛点
9至12岁的小学生拥有基础的空间思维和精细动作技能,但他们在理解剪纸的文化含义和创新应用方面存在局限。大多数学生仅能识别简单的剪纸符号,而他们的作品多为模仿。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学习和跨学科活动,提出通过设计任务群,将剪纸作为连接不同学科和生活的工具,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知识、技能和情感认同。
二、 研究框架:基于核心素养的任务群教学设计
(一)核心理念:三维目标引领下的范式创新
1.素养导向:以劳动课程的三大核心目标——实践能力、审美创造、文化理解为基础,构建从技艺习得到文化阐释再到创新应用的链条。
2.任务驱动:借鉴项目式学习(PBL)理念,设计如“纸艺汉服设计师”“节日彩灯工程师”等真实任务,将剪纸技能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立体评价:建立包括过程性记录、成果性展示和发展性评估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实践中思维的进阶。
(二)内容重构:从“技艺训练”到“文化实践”
三、 实施路径:四阶任务群的深度实践
(一)文化解码阶段:符号破译建立意义连接(1—2课时)
1. 纹样博物馆探秘,学生扮演“小小非遗研究员”,通过图片和实物分析剪纸纹样视觉语言:
(1) 谐音类纹样如“鱼”=“余”,“莲”=“廉”,解读《连年有余》文化寓意;
(2) 象征类纹样,如牡丹代表富贵,松竹梅象征“岁寒三友”,建立纹样与价值观联系。
2. 汉服文化溯源,分析明制马面裙和唐制襦裙,揭示不同朝代审美特征:唐代襦裙色彩艳丽,体现开放精神;明代马面裙剪裁对称,反映儒家思想。学生绘制《汉服结构分解图》,标注关键部件,为纸艺制作打基础。
(二)技能筑基阶段:在分层实践中实现能力进阶(3—4课时)
开发“剪纸技能加油站”微课程,设计分层任务:
(1)初级:对称折剪,训练基本功;
(2)中级:组合纹样,学习构图原理;
(3)高级:立体塑形,探索转化规律。
(三)创新应用阶段:在真实情境中激活创造潜能(2—3课时)
1. 节日主题创作:结合传统节日,设计能转动的剪纸彩灯,融入节日元素,阐释文化内涵。学生需运用科学知识探究走马灯原理,设计灯体结构;运用艺术设计绘制剪纸纹样,增强视觉效果。
2. 生活美学拓展:引入设计思维,将剪纸转化为实用文创产品。如在服饰配饰上粘贴微型剪纸,制作“非遗小礼物”;设计立体“春”字挂饰,春节期间使用。
(四)文化升华阶段:在多元展示中深化价值认同(1课时)
1. 校园非遗市集举办“剪纸文化嘉年华”,设置三大展区:
(1) 历史区:陈列各朝代纸艺汉服作品,学生化身“小讲解员”,对比不同时期的服饰审美(如“为什么唐代女性喜欢穿艳丽的襦裙?”);
(2) 创意区:展示走马灯、立体挂饰等创新作品,开展“最具文化创意奖”投票(家长、社区代表参与);
2. 跨学科成果发布会结合语文口语交际课,组织“剪纸里的中国”主题演讲,学生从以下维度阐释作品:
(1) 技艺层面:“我用了阴阳刻结合技法,阳刻的轮廓线就像古诗里的‘铁画银钩’”;
(2) 文化层面:“唐制襦裙的配色参考了敦煌壁画,让我想起丝绸之路的繁荣”。
四、研究成果:从课堂实践到素养生长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创新
构建“剪纸+X”跨学科任务群,形成立体化课程资源:
1. 文化资源包:收录剪纸纹样数据库(含100+吉祥符号及文化寓意)、汉服结构分解图、传统节日剪纸模板;
2. 工具清单:适配不同学段的剪纸工具,附《工具使用安全手册》;
3. 评价量规:设计《文化阐释力评价表》,从“纹样选择合理性”“文化内涵表达清晰度”“创新点与传统的关联度”三维度评估。
(二)教学模式的范式化突破
形成“三新”教学策略,呼应新课改要求:
1. 新思维——素养导向的任务设计:从碎片化技能训练转向整体性项目实践,如“纸艺汉服”任务涵盖历史认知、美术设计、工程思维,培养综合素养;
2. 新内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将汉服、节日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劳动任务,让“古老技艺”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焕发新生;
3. 新平台——多元立体的实践场域:构建“课堂工坊—校园市集—社区展厅”三级实践平台,使劳动成果从“作业”转化为“作品”乃至“文化产品”。
五、反思与展望:在传承中走向深度融合
(一)现存挑战
1. 区域资源差异:城乡学校在剪纸工具配备、非遗传承人资源上存在差距,需开发普惠性数字资源包;
2. 文化阐释的深度局限:学生对纹样背后的民俗仪式(如剪纸与祭祀、婚俗的关联)理解尚浅,后续可引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二)未来方向
1. 深化“劳动+思政”融合:挖掘剪纸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如延安剪纸中的革命题材),开发“剪纸里的党史”专题课程;
2.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引入激光雕刻机、AR试穿技术,让学生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理解“创造性转化”;
3. 构建“家校社协同”生态:组织“家庭剪纸挑战赛”“非遗工坊亲子日”,让剪纸成为连接家庭情感、社区文化的纽带。
六、结语
学生通过剪纸解码审美密码,纸艺汉服展示超越作品的文化认同。劳动教育需融合技艺与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实现育人目标。剪纸教学创新显示,文化传承是活的传统,而非静态展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尹少淳. 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 李臣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4] 王大根.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 刘徽. 项目化学习:培育核心素养的新范式[J]. 教育研究,2021(4): 115-123.
[6]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Z].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