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研究
马跃 杨洁 赵谞炯
山西省图书馆 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图书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山西省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其政策背景与实践基础,探讨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构建了山西省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框架,包括平台建设和服务建设两个核心维度,明确了技术支撑与服务创新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化与体系化两大实施策略,旨在推动智慧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展望了山西省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未来方向,为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化
1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1.1政策背景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重大政策部署为文化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央层面,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3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台,明确了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在省级层面,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2019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山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的通知》,率先部署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2年9月,全省“两个转型”推进大会聚焦各行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8月,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进一步健全数字化转型促进机制。这一系列政策部署形成了上下联动、系统推进的数字化发展格局。
1.2实践基础
山西省图书馆是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山西省图书馆积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视觉识别”“RFID高频融合”等技术,从业务系统、服务模式等层面,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探索。
自2008年起,山西省图书馆立足本省实际,积极推进业务总分馆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建成覆盖全省的五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包括1家省级总馆、9家市级中心馆、117家县级总馆以及众多乡镇分馆和村级服务点。目前,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已全部纳入该体系,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协同联动,有效提升了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便利化水平。
2024年,太原市域内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的读者证实现完全“一卡通”。开发线上自助服务“三晋约书”“晋图飞阅”,实现读者线上下单、图书快递到家,为读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陆续向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布了《山西省图书馆业务总分馆单位代码编制规则》《山西省图书馆业务总分馆行业条码使用规则》等规则规范,促进了业务标准化和服务均等化。建设了借阅区域的RFID盘点系统,完成了虚拟3D图书馆建模,实现了图书快速盘点,提升了读者找书的准确率,完善了图书信息数据库,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构建了数据基础。在少儿阅览区引入“AI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通过AI识别及轮式拍照机器人相结合的方式对图书进行智能识别,方便读者查找图书。
2山西省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
2.1平台建设
山西省图书馆创新构建了基于Interlib业务系统的全省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该体系在保持各级图书馆原有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业务整合实现了三级联动——以省馆为总馆统筹协调,市级馆作为区域中心馆承上启下,县级及以下馆作为分馆具体实施,最终达成全省图书馆系统的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和服务融合。
面向智慧化发展新趋势,山西省图书馆正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其核心是以技术中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全省总分馆体系向智慧服务平台升级。这一转型将全面覆盖图书馆运营的三大维度:管理体系智能化、业务流程数字化和服务模式智慧化,为全省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创新性地构建了山西省域图书馆联合编目服务体系,采用"中心馆-成员馆"协同机制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搭建全省统一检索平台,提供全省公共图书馆馆藏书刊检索服务,可指定检索某一图书馆、检索某一城市或区域、检索全省区域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信息;建立山西省图书馆云借阅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已建成的山西省公共图书馆业务总分馆平台的优势,利用全省业务总分馆平台网络辐射全省域读者,更好的为读者提供图书快递借书与快递还书服务,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解决读者出行不便等无法前往图书馆借还图书的问题;设立山西省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平台:包含在线客服平台、智能客服机器人、知识库等功能模块,构建全省统一在线客服平台,为读者提供咨询参考与在线客服服务。
2.2服务建设
结合国家图书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基于山西省公共图书馆发展进程及需求,规划构建图书馆智慧服务空间,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智慧服务空间,推动图书馆智慧空间设施及其管理应用系统与用户智能终端互联互通,实现图书馆多元文化空间的虚实交互与智慧升级。推动构建全域互联的智慧图书馆生态系统,通过终端设备、服务空间与智慧活动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空间-用户"三维度的智能互联与协同共享。
将对图书馆原有服务方式和资源进行全新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现代VR虚拟技术,在原来的空间格局和书架上进行改造,通过智能空间书架技术,赋予每一本书一个专属ID,挂在书架上的机器人能查找精准定位到每一本书的位置,也能通过VR虚拟设备畅游图书馆的各个角落。与人工智能结合,解决读者查找图书的不便,书架机器人能为读者提供语音咨询文献馆藏、图书馆指南、公告、FAQ等知识内容,减少馆员的咨询业务。智能空间减少馆员排架、盘点、知识咨询、推荐的工作,全部交给书架机器人完成,让馆员可以花更多时间从事研究类型工作。
智慧分拣包括分拣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由后台管理系统控制和调试,并根据算法优化,为每个机器人安排最优路径进行图书投递。搬运机器人则在接到指令后,将平台下方满箱的书箱搬运出来,并且可以自动跟随电梯上下楼搬运图书到指定楼层,减少人工干预,更加智能化、无人化;研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系统,通过机器人自主导航与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图书馆藏书的自动化精准盘点,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盘点效率低、误差率高等问题;开发机器人自主导航、图书定位、智能避障、自动充电等功能,无需馆员看管,智能化完成盘点工作流程,真正实现图书盘点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实现智慧图书馆多个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
3山西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策略
3.1标准化
标准化建设作为智慧图书馆体系的核心基础,为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涵盖数据标准,如书目数据、读者数据和数字资源元数据等规范,技术标准,如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通信等技术规范,服务标准,如服务流程、内容与质量等具体要求),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交换流程,有效解决了异构系统间的数据壁垒问题,实现了跨平台数据资源的无缝对接与高效流转,实现了从底层数据治理到上层服务输出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为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整合、系统互操作和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了完整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山西省智慧图书馆建设标准体系,明确标准制定原则、范围、内容等。组建专业化的标准研制工作组,整合行业专家资源开展系统性标准研发工作,重点确保各项标准在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个维度的质量把控;同步建立标准宣贯长效机制,通过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标准解读手册编制和示范案例推广等方式,全面提升各级图书馆对标准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切实推动标准规范在图书馆业务全流程中的有效实施与持续优化,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坚实的标准化支撑。
3.2 体系化
体系化是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实现资源整合、服务协同、效能提升的关键。建立资源体系,构建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的图书馆资源体系,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特色资源等。建设山西省图书馆联盟,实现全省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如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库、晋商文化资源库等;健全服务体系,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文献借阅、参考咨询、阅读推广、文化体验等。建设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阅读推广活动,提高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优化管理体系,构建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等。例如:建立健全智慧图书馆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
一是通过加强资源整合,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整合各级各类图书馆资源,构建全省统一的图书馆资源平台。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三是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图书馆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
4山西智慧图书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未来与展望
在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社会形态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作为持续进化的知识有机体,正迎来智慧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当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虽处于起步阶段,却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智慧图书馆建设必须立足科学规划与本土化实践,在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馆情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突破表层认知局限,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服务体系,这已成为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共识。
本研究以山西省图书馆为实践载体,通过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智能化服务平台,探索出一条依托开源技术、整合数字资源、重构服务生态的创新发展路径。这一实践不仅实现了传统图书馆系统的渐进式改造,更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安全可控的智慧服务新生态。我们期待这一探索能够为行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设经验,激发学界和业界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持续关注与深度研究,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转型升级,最终构建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智慧知识服务体系。
未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打造山西省智慧图书馆生态圈,在未来智慧图书馆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支持更多服务应用、体系机制“入圈”,形成一个可成长、可调配的“生态圈”,使图书馆可灵活应用不同“圈内”工具应对智慧图书馆发展相应场景需求,更好的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准的、智慧的公共文化服务。
结论
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标准化和体系化两大抓手,山西省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资源分散、标准不一、服务效能不高等挑战。未来,山西省图书馆将继续围绕关键技术、标准规范、服务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开放的、安全可控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打造山西省智慧图书馆生态圈,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精准、智慧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合作模式[J].胡娟;柯平.图书馆论坛,2023(05)
[2] 跨越融通,赋能重塑——“元宇宙与智慧图书馆”高端学术论坛综述[J]. 张静蓓;李朋真;吴瑕碧;周琼.新世纪图书馆,2023(04)
[3]祝森生.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3(5):126~128.
[4]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6):15~20,11
[5]刘炜.关于“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7~10
[6]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站在十字路口的图书馆》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
[7]熊澄宇,孔少华.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动力分析[J].全球传媒学刊,2015,2(02):39-53.
[8]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作者简介:马跃 1982年4月 男 汉 山西太原 本科 副研究馆员 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文系2024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山西智慧图书馆标准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4BA23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