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车联网(V 2X )与自动驾驶技术融合研究

作者

张茜 赵威 林浩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1. 引言

随着 5G 商用加速与 6G 研发启动,车联网(V2X)与自动驾驶的协同创新成为全球交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传统单车智能依赖车载传感器,存在感知盲区(如极端天气、遮挡路口)与决策局限,导致 L3 以上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受阻。V2X 技术通过“车 - 路 - 云”多维度信息交互,将单车感知半径扩展至300 米以上,构建全局交通态势认知能力。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预测,2025 年全球 L3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 30% ,其中 V2X 技术覆盖率需超过 80% 。

2.V2X 与自动驾驶的协同架构

2.1 技术框架与核心组件

1、终端层:搭载 C-V2X 模组的智能车辆与路侧单元(RSU),支持 DSRC/LTE-V/NR-V2X 多模通信,实现 10ms 级低时延交互。

2、边缘层:部署 MEC(多接入边缘计算)节点,完成本地化数据处理与实时决策,降低云端负载。

3、云端层:构建高精度动态地图与 AI 大模型,支持跨区域协同调度与长周期交通优化。

2.2 关键使能技术

1、C-V2X 通信演进:从 LTE-V2X(R14/R15)向 NR-V2X(R16/R17)升级,峰值速率从 100Mbps 提升至 1Gbps,时延压缩至 3ms ,满足车辆编队、远程驾驶等高阶需求。

2、多源感知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与V2X 数据的时空对齐算法,使目标检测准确率提升至 99.2% (对比单车智能 92.5% )。

3、联邦学习与隐私保护:采用差分隐私( ε=0.5 )与同态加密技术,实现跨车企数据共享下的模型训练,参数泄露风险降低 70% 。

3. 典型应用场景与效能验证

3.1 协同感知与决策

通过 V2X 广播基本安全消息(BSM),车辆可提前 500 米感知交叉路口盲区风险。上海嘉定试点数据显示,V2X 使路口事故率下降38% ,平均通行速度提升 22% 。特斯拉 Autopilot 4.0 系统集成 V2X 后,在暴雨场景下的车道保持成功率从 65% 提升至 91% 。[1]

3.2 动态交通管理

基于 V2X 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如深圳福田试点),通过实时车流数据优化信号配时,高峰拥堵指数下降 18% ,碳排放减少 12% 。苏州工业园区的车路协同物流系统,借助 V2X 实现货车编队行驶,燃油效率提升 15% 。

3.3 远程驾驶与故障容灾

5G-V2X 网络支持远程驾驶员接管失控车辆,端到端时延 <20ms ,控制指令传输成功率 >99.99%[1 ]。2024 年广州生物岛测试中,该技术成功避免3 起由传感器故障引发的碰撞事故。

4. 技术挑战与突破路径

4.1 标准化与协同瓶颈

全球V2X 标准仍存碎片化问题:欧美主导DSRC,中国主推C-V2X。我国发布的 GB/T 45315-2025 首次统一 LTE-V2X 车载设备技术要求,解决 80% 的跨厂商互通问题。然而,NR-V2X 与路侧感知单元的接口规范尚未完善,需加快3GPP R18 标准制定。

4.2 数据安全与算力需求

1、攻击面扩展:V2X 开放通信接口面临伪造消息(如虚假拥堵预警)

与中间人攻击风险。采用国密 SM9 算法与区块链溯源技术,可使数据篡改检测率达到 99.7% 。

2、算力鸿沟:L5 级自动驾驶需 8000 亿参数 AI 模型,年训练算力需求达 2 万 EFlops。邬贺铨院士提出建设国家级算力底座,通过“基础大模型 + 城市微调”模式降低成本。

4.3 基础设施投资与商业模式

全国 V2X 网络部署需 4000 亿元,涵盖 5G 改造、RSU 安装与云平台建设。建议采用“政府引导 + 多元共投”模式:电信运营商负责网络铺设,车企承担车载设备升级,物流企业通过效率提升分摊成本。

5. 未来演进方向

5.1 6G 使能的通感算一体化

6G 太赫兹频段( 0.1-10THz )支持厘米级定位与通信感知融合,通信设备在发送和接收通信信号的同时,能够利用信号的反射、散射等特性,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实现“通信即感知”。仿真表明,6G-V2X可将协同感知时延压缩至 1ms ,使得车辆之间能够快速共享信息,支持亚米级编队控制。

5.2 量子安全通信

量子密钥分发(QKD)与后量子加密算法(如 NTRU)结合,构建抗量子攻击的V2X 安全体系。NTRU 算法是一种基于格理论的公钥加密算法,它在量子计算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将 QKD 生成的密钥作为 NTRU 算法的初始密钥或辅助密钥,利用 NTRU 算法的优势进行数据加密和传输,能够在不同场景下保障通信的安全性。上海交通大学实验显示,该方案可使密钥破解难度提升106 倍。[2]

5.3 神经辐射场(NeRF)环境重建

基于 NeRF 的动态场景建模技术,实现毫米级道路表面重建,弥补传统高精地图更新滞后缺陷。NeRF 技术通过对安装在车辆上的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能够快速准确地重建出道路表面的三维模型,精度可达毫米级。北京亦庄测试中, NeRF+V2X 使地图更新效率提升 50% 。[2]

结论

V2X 与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交通系统从“个体智能”向“群体智能”跃迁。我国通过 C-V2X 标准突破与车路云协同试点,已占据技术制高点。未来需聚焦跨域协同、算力基建与安全架构,加速 L4/L5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为全球智能交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基于 V2X 的最快出行路径算法 [J]. 徐峥等 . 邮电设计技术,2024(11).

[2] 车联网技术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应用探微 [J]. 黄玉琅等 . 时代汽车,2025(04).

作者简介

张茜( (1983-1) ),女,汉族,河北省市人,硕士,副高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无线,IT。

赵威( (1982-2) ,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副高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无线,IT。

林浩( (1986-9) ,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硕士,副高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有线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