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清洁能源应用与生产企业碳足迹减少策略研究

作者

甘沁沁

杭州宏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引言​

在全球气候治理提速与我国 “双碳” 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生产企业碳足迹管理已从自主选择转变为硬性要求。依据《“十四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25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需较2020 年下降 13.5% ,清洁能源占比要超 25% 。碳足迹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排放分三个范围。当前,清洁能源替代成为关键减碳手段,巴斯夫、大唐环保装备等企业已开展多元实践。本文将剖析案例,提炼协同策略,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一、碳足迹核算体系与清洁能源减碳机理

1.1 碳足迹核算的方法学框架

生产企业碳足迹核算主要基于三种方法: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输入输出分析法和混合分析法。过程分析法通过拆解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如原材料采购、加工、运输等),采集直接排放数据,适用于具体产品的精细化核算。中国中车在新能源机车碳足迹报告中,对 9.7 万余个生产数据进行实景采集,精确测算从铁矿石到回收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即为该方法的典型应用。

输入输出分析法基于宏观经济数据评估行业或区域层面的碳排放,而混合法则结合前两者优势,既保留微观过程的详细性,又兼顾宏观经济系统的完整性。敬业集团在环境产品声明(EPD)认证中,采用混合分析法覆盖从原料到回收的全链条,为产品出口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碳足迹证明。

1.2 清洁能源的碳减排作用机制

清洁能源对碳足迹的削减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能源结构替代效应,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直接减少范围 2 排放。大唐环保装备通过屋顶光伏、水面光伏及储能系统的协同,实现生产用电 80% 来自绿电,年减排二氧化碳 3000 余吨;其次是工艺优化效应,将传统化石燃料驱动的生产环节改造为电气化系统,如巴斯夫如东基地将蒸汽加热改为可再生能源供电加热,年额外减排 1100 吨二氧化碳;最后是系统集成效应,通过多能互补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敬业集团建设的铁路专用线及电动运输车队,使清洁运输比例达 80% 以上,年减少 40 余万吨碳排放。

二、生产企业碳足迹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2.1 清洁能源应用的行业差异

不同行业在清洁能源替代上呈现显著不均衡性。装备制造业凭借技术优势走在前列,大唐环保装备通过 “光伏 + 储能 + 数字化管控”模式,成为国内首个获五星认证的 “零碳工厂”,其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碳排放数据;钢铁行业则面临高耗能工序转型难题,敬业集团通过烧结、炼铁环节的环保改造与智能烧炉项目,在保证产能的前提下实现能耗降低 15% ;化工行业因加热需求大,优先选择电加热替代,巴斯夫如东基地的改造实践表明,单个生产基地的清洁能源转型即可为企业全球碳目标贡献 23% 的减排量。

2.2 碳足迹管理的主要瓶颈

调研显示,企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核算体系不统一,不同地区对范围 3 排放的界定存在差异,增加了跨区域企业的管理难度;二是清洁能源成本高企,光伏屋顶的初始投资回收期通常在 5-8 年,制约中小企业应用;三是技术协同不足,多数企业仅实施单一能源替代,未能形成 “能源 - 工艺 - 管理” 的协同效应。中国中车的实践表明,仅在生产环节采用绿电可减排 52% ,而结合产品设计优化(如轻量化部件)可使全生命周期减排达 94.2% 。

三、清洁能源驱动的碳足迹减少策略体系

3.1 能源层: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企业应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方案:光照充足地区推广分布式光伏,大唐环保装备在厂房屋顶及水面安装光伏系统,年发电量满足生产需求的 35% ;风资源丰富地区可采用风电直供,结合储能技术平抑波动;对于连续性生产企业,建议签订长期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PPA),巴斯夫如东基地通过该模式保障了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同时,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将余热回收与清洁能源结合,形成 “绿电 -余热 - 再利用” 的循环系统。

3.2 工艺层:清洁能源与生产流程的深度融合

重点推进高耗能环节的电气化改造,化工行业可借鉴巴斯夫经验,将蒸汽加热系统全部改为电加热,单此一项即可实现范围 1 排放清零;机械制造企业推广电动焊接、激光切割等低碳设备,中国中车通过关键部件轻量化设计(牵引电机减重 22.5% ),减少原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钢铁行业研发氢基竖炉技术,用绿氢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敬业集团已在该领域开展中试,预计可减少炼铁环节碳排放 60% 。

3.3 管理层:数字化赋能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控

建立覆盖 “采购 - 生产 - 运输 - 回收” 的碳足迹追溯系统,中国中车采用实景结合建模的方式,实现 9.7 万余个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真实性,敬业集团在 EPD 认证中采用分布式记账技术,使碳足迹数据获得国际采信;开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大唐环保装备通过三大数字化平台(综合能源管控、智慧能碳管理、智慧园区管理),实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动态优化。

四、结论​

生产企业碳足迹减少是项系统工程,需在能源结构、生产工艺与管理模式上实现协同创新。本文提出的 “三维策略体系” 表明:清洁能源应用不是简单的能源替代,而是通过与工艺优化、数字技术的结合,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能力。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与碳核算体系的完善,清洁能源驱动的低碳制造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应抓住 “双碳” 机遇,将碳足迹管理融入发展战略,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韩肖清 , 李廷钧 , 张东霞 , 等 . 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新问题及关键技术 [J]. 高电压技术 ,2021,47(9):3036-3046.

[2] 刘凯诚 , 钟鸣 , 曾平良 , 等 . 考虑分布式可再生电源和储能的智能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综述 [J]. 电测与仪表 ,2021,58(7): 1-11.

[3] 滕云 , 王泽镝 , 金红洋 , 等 . 用于电网调节能力提升的电热氢多源协调储能系统模型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9,39(24):7209-7217.

王泽镝 , 滕云 , 回茜 , 等 . 考虑垃圾处理与调峰需求的可持续化城市多能源系统规划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41(11):3781-3797.

[5] 周步祥 , 李祖钢 , 陈实 , 等 . 基于区块链的微电网合作博弈电力交易优化 [J]. 电测与仪表 .2022,59(8):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