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刘娟 聂影 吴蕾 周蕊 张宁

济宁市泗水县济河街道中心幼儿园 273200

随着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的不断推进,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逐渐成为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尤其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寻求具有文化自信的课程路径,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目前,部分地区已初步探索出将剪纸、年画等传统元素融入美术课堂的做法,但整体尚处于碎片化、零散化阶段,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因此,开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时代价值的美术课程体系,推动地方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幼儿的素质。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构建的概念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构建”,是指以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艺术文化为根基,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形式与评价机制的一种课程开发方式,这不仅涵盖剪纸、书法、年画、陶艺等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强调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文化精神与提升幼儿的综合审美素养。它注重课程的本土性,通过融合地方非遗项目,打造具有文化厚度的教学内容,该课程构建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体现,更是实现美术课程育人功能、增强幼儿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最终目标是打造根植本土、立足幼儿、面向未来的高质量美术课程体系[1]。

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构建与教学实践对策

建议

(一)明确课程定位

在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时,明确课程定位,厘清课程的教育属性,地方美术课程应立足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定位于“文化传承 + 艺术素养”的复合型育人目标,在顶层设计阶段,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地方文化专家、美术教师、课程研究人员协同制定课程定位框架,明确课程以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提升幼儿艺术表现力为基本任务,强调课程内容的文化根源性、艺术表现性,教师要将课程目标与学段特征相适应,分层设定教学重点,构建“文化引领—技能渗透—素养提升”的课程主线 [2]。在实际教学推进过程中,幼儿园应将该课程纳入地方课程体系的统筹管理,避免课程同质化,课程定位不仅需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更应贯穿于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在备课与授课中,教师应围绕课程定位进行内容筛选,突出文化脉络与地方元素,使课程真正“根植本土、体现文化、服务育人”,课程定位还需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避免脱离时代语境,通过定期课程回顾,不断调整与完善课程定位,确保教学方向的一致性。

(二)梳理文化资源

在推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构建过程中,梳理文化资源是课程内容开发的基础策略,由地方教育部门牵头,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系统性文化资源调研,构建区域文化资源数据库,调研内容应涵盖当地传统手工艺、民间绘画、民族服饰等多个领域,以此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制定资源筛选标准,优先选择与青少年审美水平、认知规律的文化资源,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开发的核心素材,通过图文档案、音视频资料等形式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可持续更新的文化资源支持体系[2]。在课程实施层面,幼儿园应结合本地资源实际,围绕“可教、可学、可操作”原则,对已有文化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教师组织幼儿实地考察文化遗址,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资源认知;同时可将资源转化为课件、案例等多样教学形式,提高资源的课堂可用性,幼儿园可以鼓励教师将文化资源与美术元素有机融合,创设多样的教学主题,如“剪纸里的年俗”等模块化教学单元,推动资源向教学内容,幼儿园还应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区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跨校交流。

(三)丰富教学内容

在地方美术课程构建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幼儿园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结合本地文化特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静态的图案模仿,而应涵盖文化背景、工艺流程等多个维度,例如,幼儿园可将剪纸艺术与地方节庆相结合,将陶艺制作与地方土壤资源关联,将传统壁画与宗教文化一体化呈现,同时,应根据幼儿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分阶段设置内容层次,设计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创造的教学路径,实现内容的递进式推进 [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应引导教师突破传统“技艺学习”范式,围绕文化主题、生活场景和跨学科融合等维度进行内容拓展,教师可引入叙事化、项目化的教学设计策略,如“设计一个节日图腾”“制作一幅家乡风物画”等,将传统美术知识与现代表达方式结合,幼儿园还可结合本地非遗资源,组织开展文化实践类教学活动,将校外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幼儿园可以鼓励教师将数字技术与传统美术内容融合,开发电子绘本、互动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内容的时代感,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演绎。

三、结语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美术课程建设,是新时代美育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系统梳理地域文化资源、明确课程定位,不仅能够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也为美术教育注入文化根基,未来幼儿园应持续推动课程的本土化发展,探索多元教学模式,形成幼儿园、社区、文化机构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助力幼儿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任宏伟 . 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J]. 艺术大观 , 2023(13):112-114.

[2] 茹利利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美术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 世纪之星—初中版 , 2021(18):2.

[3] 曲凯成 . 大美育观下传统文化与地方美术课程的构建与研究[J]. 智力 , 2021(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