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与研究机制
王子敏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21
摘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对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多元活动、心理疏导、党建引领和队伍建设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系统分析这些路径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培育路径;研究机制
1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价值和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还能提高学习动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通常更能在压力面前保持稳定,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积极应对挑战与挫折。这些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显著促进作用,乐观、自信和同理心的培养能够帮助他们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社会联系。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交困境时保持积极的态度,还能促使他们主动与他人沟通,增强合作精神,学会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人有效协作。积极心理品质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设定明确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计划,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化解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此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感恩、助人为乐的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进步以及社会适应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高校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系统化培养,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与研究机制
2.1践行课程思政,强化心理引领
对于辅导员来说,不仅要做好日常的管理,还要开展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与引导中,辅导员以班会为桥梁实现党史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引导的结合。一般来说,党史教育既包含大量知识点,又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要素和先进价值观。凭借故事化、数字化的表达,学生从价值观的角度认可红色精神,主动接触红色文化,接受先进人物的熏陶。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思政与积极心理教育的结合讲求多场景、多角度、广范围。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活动的集合,大学生意识到责任心、毅力等一系列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并将艰苦朴素的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实践环节,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心理引领的效果。
2.2设计多元活动,搭建培育环境
相较于高中校园,大学校园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大学生可自主参加多元的学习和探究任务,另一方面,大学生可自主组织学习活动。研究表明,乐于并能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的学生往往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因此,为了渗透积极心理,学校应重视“活动”并举办文化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循着活动要求,学生或以个体为单位查询专业知识,增加知识积累,或以小组为单位锻炼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积极心理。此外,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校设计并规划多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基于兴趣爱好,各社团成员可以结识新朋友,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也在参与中不断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了对自己和未来的信心。
2.3开展心理疏导,渗透积极心理要素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渗透强调点面结合,特别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其中,“点”是指心理咨询中心,受知识储备等多方要素的影响,辅导员往往无法精准地戳中学生的心理诉求,无法展开科学且高效的引导。这时,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性得到体现。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科普校园中的心理疏导渠道并鼓励大学生直面困难,主动摸索解决方法。同时,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一对一面谈、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找到应对困境的有效策略。“面”是指心理健康课程。从实际的教育案例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包含两个维度的内容。其一为“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开设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其二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邀请心理学专家和资深辅导员,结合案例分析与互动环节,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场景、多角度的互动,学生能够逐步明确积极心理教育的内涵,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4强化队伍建设
针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学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专职辅导员的组成并匹配相应的培养方案。通过暑期专职辅导员全员培训、新入职辅导员培训、专家意见传递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引导队伍逐步朝专业化、科学化、创新性方向发展。此外,为了方便专职辅导员提升专业能力,学校还可以搭建辅导员工作坊,提供定期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以促进经验分享与能力提升。基于大量的知识传递以及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的考取,高校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诉求。同时,学校应注重多元化的辅导员培养途径,例如通过线上培训、校际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辅导员的视野,提升其应对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梯队建设,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形成一支具有高素质、强专业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确保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
结束语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大思政”格局下,通过课程思政、多元活动、心理疏导、党建引领和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应对挑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高校应继续加强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姜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研究[J].华章,2024,(06):78-80.
[2]李静琦.基于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J].三角洲,2024,(1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