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画创作作品中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研究

作者

薛梦凡

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摘要:色彩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而且丰富了情感表达形式,展现出色彩表达的重要价值。[1]通过追溯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历史,从原始岩画、彩陶的古朴色彩,到各朝代在色彩风格上的演变,揭示其发展脉络。剖析传统色彩观中五色体系的象征意义。中国画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相辅相成,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于延续中国画的艺术生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中国画的艺术内涵与创作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运用;情感表达;创新发展

一、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历史溯源

1.1早期起源:原始与古朴的色彩印记

追溯至原始社会,岩画与彩陶承载着远古先民们的生活百态与精神信仰,其上的色彩运用虽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岩画,作为人类早期绘画的重要形式,广泛分布于山川洞穴之间。先民们运用赤铁矿粉、木炭等天然颜料,以粗粝的线条勾勒出动物、人物与狩猎场景。彩陶艺术更是原始色彩运用的杰出典范。仰韶文化的彩陶,以红、黑、白三色为主调,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这些原始色彩运用,宛如文明的火种,为后世中国画色彩体系的构建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2发展脉络:朝代更迭中的色彩变迁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在朝代更迭中持续演变,每个时代都书写着独特的篇章。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绘画作品将青、绿、蓝等冷色与赭、红、黄等暖色巧妙融合展现出恢弘大气、绚丽华美的风格。宋代画家秉持 “墨分五色” 的理念,用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描绘山川的雄浑与清幽,色彩为辅,重在营造意境,李成、范宽笔下的山水,墨色的运用出神入化,或厚重如夜、或清浅如烟,少许色彩的点缀恰似画龙点睛,让观者仿若身临其境,沉浸于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的静谧与深邃。元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汉族文人在仕途上多受阻挠,绘画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避风港。文人画蓬勃兴起,强调笔墨情趣与个人心境表达,色彩运用趋于简淡质朴。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纷呈,色彩运用也更为多元复杂。明代宫廷绘画继承两宋院体遗风,工整细腻且色彩艳丽。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等个性鲜明的画家独树一帜,石涛的作品墨色奔放,色彩随心而用,不拘一格,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达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鱼虫,常以水墨为主,辅以冷峻的色彩,构图奇特,画面留白处意蕴悠长,所绘之物形态夸张,或白眼向天、或孤零独立,流露出他作为明朝遗民的悲愤孤寂与对自由的执着向往。

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中,孕育出了无色体系,即 “青、赤、黄、白、黑”,这五个颜色不是简单的色彩罗列,它们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万物和大自然的深邃洞察,与五行、方位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情感寓意。青色,在五行中属木,方位对应东方。东方,是日出之地,代表了希望和新生,故而青色常被赋予蓬勃的生命力、坚毅的希望之感。赤色,仿若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属火,位居南方。南方炽热的阳光、旺盛的阳气,赋予赤色豪迈、热情的特质,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赤色也融入了英雄豪杰的热血征程,战场上的红旗烈烈、革命年代的红色信仰,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理想奋勇前行。黄色,恰似金秋时节的暖阳,明亮而温暖,在五行体系里代表土,坐镇中央。古人认为中央为尊,黄色因此成为尊贵、权威的象征,与帝王、皇权紧密相依。[2]自汉以后,黄色的龙袍成为天子的专属,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金黄光芒,尽显皇家的威严与庄重。白色,犹如冬日的初雪,纯净而无瑕,属金,指向西方。西方,在传统观念里与日落、肃杀相关联,使得白色蕴含着清冷、高洁之意,又带有一丝哀伤、肃穆的氛围。黑色,仿若深邃无垠的夜空,神秘而深邃,五行属水,方位为北方。北方的寒冷、黑夜的未知,赋予黑色稳重、深沉之感,它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默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古代书法创作中,墨汁书写的黑色字体,于宣纸之上流淌出文人的风骨与才情,彰显着文化的传承;传统水墨画更是以黑色为主调,通过浓淡干湿的墨韵变化,营造出万千意境。

三、色彩运用的技法与情感表达

4.1 随类赋彩:源于物象,超于物象

“随类赋彩” 是中国画色彩运用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最早由南齐谢赫在 “六法论” 中提出。它的基本含义是按照物体的类别来赋予色彩。以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例,这副创作青绿山水的鸿篇巨制,画家在描绘山峦时,并未局限于眼前所见的单一色调,而是依据山石的地质构造、四季更迭中的色彩变幻,选取了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层层晕染,将山峦的雄伟壮丽、苍翠欲滴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浓郁而富有层次感的青绿色彩,不仅精准还原了自然山水的生机盎然,更传递出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炽热赞美、对盛世江山的歌颂之情,让观者仿若置身于那锦绣山河之中,感受着历史的雄浑气魄。

4.2对比与调和:营造氛围的巧思

色彩对比,恰似一场视觉的强烈风暴,通过巧妙组合互补色、冷暖色,瞬间抓住观者的眼球,冲击其心灵深处。红色与绿色这组互补色,在民间年画中频繁现身,红的热烈奔放,绿的生机盎然,二者并置,形成鲜明反差,营造出喜庆欢快、活力四溢的年节氛围,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吴昌硕笔下的花卉图,常以浓艳的朱砂绘花卉,墨色的枝叶穿插其间,红与黑的强烈碰撞,凸显出花卉的娇艳与顽强生命力,展现出画家豪迈奔放的个性与对生命力量的歌颂。冷暖色调的对比运用同样精妙绝伦,在描绘冬日雪景时,画家以大面积的冷色,如淡蓝、灰白表现冰雪的清冷孤寂,其间点缀几处暖色调的屋舍灯光、行人衣衫,瞬间打破寒冷的寂静,营造出 “雪中送炭” 般的温情,让观者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命的坚韧不屈。与之相对,色彩调和则似一首舒缓的抒情乐章,以相近色、同类色的温柔相拥,营造出宁静、和谐、优雅的画面情境,宛如一阵清风拂面,抚慰人心。[3]元代赵孟頫的山水画,多以淡雅的青绿色为主调,辅以墨色的皴擦渲染,青与绿的相近色调相互融合,仿若将江南山水的温润秀雅、静谧清幽搬到纸上,观者仿若能听见山间溪流潺潺、嗅到空气中的草木芬芳,沉浸于画家营造的诗意世界,感受其归隐山林的心志与对自然的敬畏热爱。

五、结论

在中国画的艺术宇宙中,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宛如两条紧密交织的生命线,贯穿于其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共同构筑起这座艺术殿堂的巍峨骨架。于当代语境而言,中国画在全球化与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坚守传统色彩文化根脉的同时,积极汲取西方艺术养分,大胆革新,使色彩的情感内涵持续拓展丰富,映照出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元与人们内心的细腻幽微。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演进,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延续,确保中国画以独特风姿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永葆生机活力,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添彩增色。

参考文献

[1].米凤霞.当代中国画色彩的艺术表现及特征[J].三角洲,2024,(26):94-96.

[2].刘潇.中国画色彩体系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中),2024,(09):105-107.

[3].贾晨雨.中国画中色彩应用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J].色彩,2024,(06):61-63.

作者简介:薛梦凡,2004年生人,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