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信息化+6S”的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管理路径研究

作者

程佳琦

山东省青州市 高新技术研究所 262500

摘  要: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承载,管理水平和应用效益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效。本文通过阐述6S管理内涵及优势,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引入6S管理理论的现实意义和显著优势,提出信息化条件下构建公共学习场所“信息化+6S”管理体系,以期形成管理精细、执行规范、服务持续的公共学习场所优质管理链路,提升整体管理效能,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提供可靠支撑。

关键词:信息化+6S  公共学习场所  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E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11-3218/E(2024)-

高职院校教育作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承载,其管理水平和应用效益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公共学习场所的广泛引进与运用,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管理路径,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公共学习场所管理体系,必将对办学条件整体跃升,人才培养效益全面提升提供战略支撑。

一、6S管理的内涵和优势

6S管理是一种基于改善现场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通过实施6S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引入6S管理,是指对教学、实验、实训等公共学习场所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秩序规则等要素状态不断进行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提高素养(shitsuke)和安全(security)的管理活动,六个环节相辅相承,互为支撑,对于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高品质学习场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具有显著优势。

一是聚焦细节和优化,提升管理效率。6S管理可以有效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要素进行科学统筹,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管理过程中细枝末节的改善带来的边际效益的叠加,实现整体效益的显著提升,进而提升管理效率。

二是着眼漏洞和落实,规范制度机制。6S管理倡导建立严格细分的管理制度和长期不懈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规范人员行为,通过监督检查机制发现漏洞、推动制度落地落实,从而使管理进入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管理循环。

三是立足意识和文化,培塑素养养成。意识形态主导人的行为方式,通过6S管理提高人员素养,并于潜移默化中将其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进而指导人员按规章制度行事,推动建设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标准、规范、整洁的良好形象。

二、具有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信息化+6S”管理与应用分析

6S理念能够有效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在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对管理的重大改革意义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管理须“取6S精华、融信息智能、拓管理内核”,将“信息化+6S”理念融入学校治理全过程,构建形成以人为本的“信息化+6S”管理体系,是提升公共学习场所管理水平的制胜一招。

(一)公共学习场所引进6S管理理念意义重大

本文所述公共学习场所,是指保障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实训室等学习空间,涵盖基础设施、媒体器材、网络设备、实验仪器等物品,业务范围涉及教学场所和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运维、建设升级维护、调配清查盘点、数据分析查询等模块,要素冗杂。当前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空间布局较为单一,设备器材维护保养缺乏科学统筹,亟需引入6S理念,从标准精细化、执行规范化、管理持续化方面对公共学习场所进行系统管理,全面提升学习场所管理水平。

(二)公共学习场所推行“信息化+6S”管理势在必行

围绕6S理念在公共学习场所的应用,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院校将6S理念整合、创新、融入到教室、实验室、科研场所管理中,聚焦研究与实践交叉点,探索施行教学场所6S管理,有效促进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成果显著。但整体而言,高职院校6S理念的引进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施行6S管理的步伐相对缓慢,且忽视信息技术手段与6S管理结合产生1+1>2的有益效果,而高职院校信息化条件和技术完备,可有效支撑“信息化+6S”管理理念研究,为此探索“信息化+6S”管理体系应用于公共学习场所管理势在必行。

(三)公共学习场所构建“信息化+6S”管理体系优势明显

一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探索与“信息化+6S”管理理念具有交叉性。伴随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历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信息化+6S”管理理念以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可充分吸收高职院校信息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支撑“信息化+6S”管理理念中信息化要素的研究应用,进而从整体上为管理体系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6S理念具有契合性。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效监控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将院校精力从非教学事项中解脱,提高管理效率和育人质效。6S管理聚焦“效率、质量”,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寻求最优改善效果,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相辅相承,为高职院校6S管理的引入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具有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信息化+6S”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6S管理通过制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环节的制度标准,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形成合力,构建具有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信息化+6S”管理体系,推动公共学习场所使用管理由标准规范演化成行为习惯,进而演变为职业素养,推动高职院校公共学习场所的建设、管理、使用持续良性发展。

(一)整理-强化公共学习场所空间管理

整理的目的是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减少整理不相关物品而浪费的时间与精力,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依托信息化开展整理的关键核心在于数据与场所对接,实现公共学习场所数量、面积、所配备的设施设备等基本信息的数字化开放共享。

实施要点:一是建数据,做到场所信息数据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组建团队专项清点教学场所,并将教室面积、设施设备配置等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维护至管理平台上,实现对整体公共学习场所的精细掌握。二是清物品,做到空间利用合理化。区分必要品和非必要品,对场所当下所需的物品进行现场整理,将非必要品区移除,保证公共学习场所环境清洁有序、工作空间分层分类使用。三是联物网,做到场所与设施关联化。将场所内所留下的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与对应教室进行关联,支持可视化页面显示教室状态,便于使用者根据需求合理选择场所。

(二)整顿-优化公共学习场所的现场布局

整顿的目的是满足教学与管理共性需求,构建整齐规范、井然有序的公共学习场所环境。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整顿的关键核心在于分类与定位清晰,依托信息化、智能化保障手段,结合定点、定位、定量管理,科学规划现场布局。

实施要点:一是分类数字化。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学场所“贴标签”,即根据设备、器材种类的不同对教学场所进行数字化分类,便于使用者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筛选锁定教学场所。二是布局规范化。依据场所的不同种类,将设备、器材按照定点、定位、定量原则科学布置,明确数量并有效标识,使物品摆放井然有序。三是清单档案化。建立设施设备详细档案,包括型号、启用日期、维护细则、责任人等,从而使物品数量、类别、质量、责任清晰,查取方便。

(三)清扫-创造公共学习场所明朗环境

信息化条件下清扫的目的是信息数据和教学场所的双重清扫,关键核心在于通过流程可视化、数据公开化,实现信息数据的清扫;通过明确责任区域、合理分工,制定公共学习场所清扫基准和行为规范,实现教学场所的清扫。

参考文献:

[1]李洪烈,张素琴,王倩.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场所6S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1(10).

作者简介:程佳琦,女,1996.10,籍贯山东菏泽,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为精益管理,单位:中国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南街12号高新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