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佛的历史建筑与文化

作者

吴海荣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201415

摘要:本文从多佛城堡的视角,探讨多佛的历史建筑与文化,说明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

关键词:多佛城堡 历史文化

多佛是英国东南部著名的海港,也是大不列颠岛距欧洲大陆最近的地方,与法国加来港隔海峡相望,是英国通往欧洲大陆的重要海上通道。几百年来,这条航线一直是英国与欧洲大陆进行贸易往来、人员交流的关键通道,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和平时期,多佛的港口促进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在战争时期,它则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是英国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然而,多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还未形成英吉利海峡的陆桥来到这里。此后,不断有人类在此定居、繁衍,这里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如新石器时代的燧石工具、陶器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人类在这里的早期活动,对于研究英国的早期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多佛城堡的故事。

多佛城堡是英国众多城堡遗址中保存最完好、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如今参观城堡时,我们不仅能看到12世纪亨利二世重建的多佛城堡内庭,还能看到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期的灯塔、11世纪早期撒克逊时期的教堂,以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期修的兵营地道,后来二战期间丘吉尔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中心。可以说,多佛城堡遗迹是英国历史的重要见证。

2000多年前,城堡所在地只是个山丘堡垒。罗马军团征服不列颠后,罗马人建灯塔,为了引导船只通过海峡,确保航行安全。灯塔遗迹具有典型的罗马特色,采用食材和砖块等材料。经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历史变迁,灯塔遗迹仍然保存下来,叹为奇观。大约10世纪末11世纪初,灯塔旁边修建了教堂,说明周边居住了许多居民。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打败了英国国王哈罗德。在前往伦敦加冕英王之前,威廉绕道多佛,占领城池,建立城堡防御工事。1180-1189年,亨利二世斥资重建多佛城堡,并在此住了一段时间。1205-1215年期间,国王约翰打造了第一支皇家船队,并完成城堡外围防御工事。之后,多佛城堡成为抵御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前沿阵地。

二战期间,多佛是英国抵御德国入侵的前沿阵地,遭受了德军的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大撤退,指挥中心位于城堡地下通道,英法联军通过多佛等港口将大量的士兵从欧洲大陆撤回英国,为英国保存了日后反攻的力量。

在城堡塔楼间穿行,我只感到昏暗逼仄,无法想象亨利二世的生活。历史学家研究说,亨利二世创造了一个伟大帝国,他统治着广袤的地区,不仅是英格兰国王,还统治着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大部分地区。他还是法国布列塔尼(Brittany)、诺曼底(Normandy)、安如(Anjou)、曼恩(Maine)、阿基坦(Aquitaine)和图卢兹(Toulouse)的领主。当时法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以上这些法国地名古今所指可能不一。亨利二世的父亲当时是法国诺曼底公爵,母亲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儿。亨利一世的几个儿子没有他活得长,王位由外甥斯蒂芬(Stephen) 继承。斯蒂芬治国无方、挥霍无度,原本支持他的大地主权贵对他也颇有微词。亨利14岁时,母亲玛蒂尔达(Matilda)带他去了英格兰,多方努力之下,斯蒂芬死后亨利继承了王位。

亨利接手了个烂摊子。他励精图治,成效明显。尤其是制定法律法规,被后人认为奠定了英国普通法(Common Law)的基础。他重视皇权,想尽办法削弱教皇的影响。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后,他任命密友兼大法官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担任大主教。贝克特力辞任命,理由是他不可能同时效忠两个主人。但亨利以为贝克特是谦虚姿态,非要他担任大主教不可。最终,贝克特因维护教权利益,走到了国王的对立。贝克特神秘死亡后,被封为圣徒。亨利整顿吏治,规范管理,经济得到好转。但他生活简朴低调。可惜,他的儿子们一个个不省心,“狮心王”理查爱江山,更爱十字军东征。“失地王”约翰无能,在父兄去世继承王位后,将他们原来抢来的法国大部分领地一一丢失。

前文提到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打败英王哈罗德,从而改变了历史。那场战役也是个迷。战斗发生在黑斯廷斯西北8英里的山坡上。哈罗德领导的英军占据了制高点,诺曼军很难进攻。英军排兵布阵,沿山脊一排盾墙,诺曼人有弓箭手和骑兵,也很难破阵。虽然箭雨给英军造成了一些伤亡,山坡上骑兵却没法发挥优势。后来,威廉下令全军撤退,佯装败逃。英格兰军队中技,趁势开始追击,脱离盾墙展开进攻的步兵反被诺曼骑兵围歼。战斗从早打到晚,最后哈罗德的眼睛受伤而亡,威廉才胜出。

历史就是如此曲折和出乎意料。保护历史建筑不仅是保护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守护一方文化的根基。多佛城堡在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中幸存下来,为我们提供了现场感受历史和文化的机会,值得好好保护。

参考文献:

【1】Henry II:Richard Barber,Penguin Random House UK,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