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融合的实践探究
罗广林
广安市华蓥市安丙小学,四川 华蓥638000
摘要:在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学科学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和强大的交互性,为小学科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科学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关键词:教育技术;小学科学;课堂融合;实践探究
引言:随着现代信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并。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有效融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科学课堂的影响,并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合理应用以更加具象化的科学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新奇事物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生动有趣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课堂中。
比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微小的生命体》时,除却让学生根据教材指导制作“小水塘”之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机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微小生命体”,并分享自己认识的原因。有些学生认为在阳光下抖落窗帘时,飘浮在空中的尘埃便是微小的生命体。也有学生说“手上就有生命体,如果饭前不洗手便会引起拉肚子”。还有学生说“饮用水中也有微小生命体,所以不能喝生水。”在学生分享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画面让学生了解何为“微小的生命体”,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命体种类,如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霉菌等,培养学生的文化常识。介绍完毕之后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辨别班级内学生所表达的微小生命体,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微小生命体,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识。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微小的生命体首先要具备自身的生命,空中飘浮的尘埃并不具备生命力,因此不能称之为生命体。但是空中确实漂浮着微小的生命体,像一些流感病菌等,随时准备侵入人体致病,并呼吁学生做好自身防护,将科学教学落到实处。
二、有效解决实验难题,增强学生探索能力
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教学难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实验教学来说,受学校条件限制或者学生年龄限制等多方面影响教师无法开展课本中的每个实验内容。这时教师便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相关实验内容,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认识,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学习感受,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蛋壳与拱形建筑》时,教师专课本中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准备鸡蛋和木板等内容并不现实,因为会在极大概率上造成食物浪费,也并不容易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猜测四枚鸡蛋的承重能力究竟有多大。该种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将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比,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震撼。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类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猜测100个气球上放一个木板,此时气球的承重能力是多少?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播放的模式,让学生猜测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且脆弱的事情的无限能力,感受小人物的大力量落实德育教学。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学生喜欢的“薯片”的设计原理,既然蛋壳如此坚固,为何不把薯片设计成蛋壳的形状?而是将薯片设计成马鞍型,这样设计又有什么好处?这可以留作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三、开展丰富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并不集中,因此丰富多样的科学课堂开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学生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有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我们来仿生》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如今的仿生技术,如人们通过蝙蝠的启示制作雷达和声呐等,通过超声波探索海底世界,指挥交通道路。并通过次声波的探索制作出地震仪来,及时提醒声波变化进行撤离,保护人身安全。通过有效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动手能力想象还有哪些生物能够应用到仿生技术中,对我们的生活能够起到怎样的促进发展作用?有些学生想象利用“隼鹰”的外形,有效缓解空气阻力。隼鹰在下落冲击时速度非常快,甚至无法用肉眼捕捉,这对其外形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以就这一话题,让学生将科学活动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结束语: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更需要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全面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科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并通过相关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合理性整[J].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0(10):70-71.
[2] 吴敏.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有效整合的探讨[J]. 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11):195.
[3] 陈有志.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结合的对策探讨[J]. 新课程(教师),2012(6):112-113.
[4] 朱东霞.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J]. 科普童话·原创,2022(2):48-49.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