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

作者

周献珍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215126

摘要: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运用,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整体分析教材、明确作业目标,设计分层化、情境化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从“学知识”转向“用知识”,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要求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为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传统作业往往局限于机械记忆与重复训练,而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实践性作业则强调以任务为驱动,以生活为场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迁移与内化。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目标定位、情境创设、迁移运用三个维度,探讨如何设计兼具趣味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语文作业,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做中学”“用中学”的育人目标。

一、整体分析内容,明确作业目标

作业是语文课堂的延伸,为了让作业帮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教师应该 清楚“教什么”和让学生“练什么”。第一步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先搞清楚整个学期或单元要教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这不是只看单篇课文,而是教师要把相关的内容串起来,找到最关键、最能让学生实际运用的知识点。比如哪些写作方法可以迁移到生活中,哪些阅读策略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步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定好作业设计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设计的作业目标不能只停留在“记住知识”这个层面,要设计成“用知识做事”。最后一步教师要以终为始,精准设计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想好希望学生最终能得到什么收获,再倒推设计每一步的作业。这样设计出来的作业才不会零散,而是环环相扣,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有意义的实践任务。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刷子李》一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奇人形象,且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增强故事趣味性。教师熟悉教材后抓住最重要的几个点:一是让学生学习作者怎么描写刷子李高超的手艺,二是学生要理解徒弟心理变化的过程,三是让学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根据这些重点,教师设计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第一类是基础作业,比如教师让学生复述故事、分析人物特点,这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类是应用作业,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去观察并描写身边的手艺人。第三类是拓展作业,教师组织学生去采访或体验一些手艺活,感受工匠精神,最后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制作一本“手艺人的故事”小册子。

上述作业设计的好处是:由浅入深,让学生先学会方法,再用到生活中,最后还能有更深的体会。教师整个作业设计过程都是从最后想让学生达到的目标倒推回来的,确保每个作业都有明确的目的。

二、创设真实情境,细化作业内容

项目化学习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如果题目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就会更愿意主动去完成。真实情境作业最大的魅力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单元教学中,教师以“家乡文化推广使者”为主题设计了一个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作业。单元包含《北京的春节》《藏戏》等展现地方特色的课文,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基于这个目标,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任务:为家乡旅游局设计一本面向游客的《家乡民俗文化手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写民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课下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可以是传统节日、特色饮食或民间工艺,学生们需要采访长辈、收集资料,最后用文字、照片、插图等形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手册。为了让任务更真实,这个作业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主动利用周末时间去采风,有的记录奶奶包粽子的全过程,有的拍摄传统手工艺人的制作步骤,还有的整理家乡方言童谣。最终的作品展示会上,学生们自信地讲解自己的创作,从中教师发现当语文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并赋予真实的用途和受众时,学生就会从被动完成转变为主动探索,语文学习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三、作业迁移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阐释为“教人者必使其自得”。这些教育智慧都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在于迁移运用。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故而教师在作业中要渗透着这种思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迁移实践中逐渐养成。教师可以设计一下三类促进迁移运用的实践性作业:

1.情境化迁移作业:教师设计一些生活中真实会遇到的任务,比如为校园里的树木制作介绍牌,或者让学生们互相推荐一本好书。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能用得上的本领。

2.结构化迁移作业:教师按照“先理解、再分析、后创作”的顺序设计作业。比如学生学完古诗后,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最后尝试引导学生靠自己写一首小诗。这样一步步来,学生既不会觉得作业太难,又能在作业中慢慢学会创作。

3.整合化迁移作业:教师把语文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比如配合科学课的植物单元,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或者结合美术课,用绘画来表达课文内容。作业通过这样的设计会变得既有趣,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语文知识。

结语

综上可知,教师通过紧扣课标要求、锚定核心素养,教师能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语文的实用价值。从《刷子李》的人物描写迁移到“手艺人故事”的采编,从“民风民俗”单元拓展至家乡文化推广,这些案例表明,当作业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力和社会参与感将得到同步提升。未来,教师需进一步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化作业设计,让语文学习真正走向深度实践,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苏华.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4,(27):49-51.

[2]孟超,张杰.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J].安徽教育科研,2024,(07):25-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