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里
李明芬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4040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教育活动中,交流谈话则是促进“心心相印”的重要方式,而交流谈话技巧则是提高“心心相印”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聚焦具体情况(或问题)掌握一定的交流谈话艺术,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灵魂。
在教育实践中,作为多年的班主任,我总结出了一个独特的交流谈话方法,名为“冷热法”,即冷热兼顾。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仅采用冷色调策略,则可能导致学员产生对立情绪和抵抗行为;反之,若只采用热色调策略,则容易引发学员柔弱纵容的反应,从而未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怎样才能有效掌握谈话过程中的冷与热,把“谈话”这一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有效发挥出育人价值呢?
一、先冷后热:“先打雷后阳光”
该方法旨在揭示教师运用强烈的“冷”情绪和“冷”语调对学生实施激励,并将其鲜明地传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的根源和严峻性。而在了解学生问题后,教师需用热情洋溢的期望和激励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先打雷后阳光”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我对那些性格开放、外向活泼的学生通常会采用这种方式。
我班上曾有一位学生王松涛,很聪明,仗着老师对他的喜欢,平时总爱接嘴,甚至在课堂上哗众取宠,惹得课也上不下去。他还满以为老师可以包容他的一切错误,可他想错了!有一次,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先用非常“激愤”的口气大声训斥,向他表明我的立场,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接受他的道歉后,我转变了语气,从人格方面和班级纪律方面对他进行了友善的沟通。最终,他承诺要改正。后来,我发现他上课再也没有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了,而是把那充沛的精力都用在了思考问题上,学习成绩也就迅速上升了,这让我由衷地高兴。“先冷后热”,使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
二、先热后冷:“先阳光后下雨”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赋予学生愉快的事件,以体现教师(包括家长)对他们的关爱与期望。在和谐的氛围中,引导他们关注实质问题,并借助班主任的严峻告诫,让学生在“爱”与“恨”的双重压力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即“润物细无声”。此类策略适宜于学生内心敏感、思维活跃、自尊心极强,而同时又易于受班主任的质疑和谴责的学生。
我们班的刘家驿,是出名的懒虫,随时不完成家庭作业。开始两次我也用“送礼物”(批评、加作业)的方式去教育他,可是不管用,甚至见了老师就躲。因此,我采取了一种不同的策略。抽一个中午,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小心的问他家里的情况,他刚开始不说,只低着头看着脚尖。我一看就知道,又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孩子。我非常诚恳地说:“老师知道你不想说,但是老师很想做你的朋友,或者你的亲人,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想听一听你的心里话,你有什么心烦的事,老师可以听你倾诉,与你共同解决,请你相信我。”经过这次劝说,他终于说明了情况:他的父母因离婚问题而分居,于是孩子跟随母亲生活。母亲为了维持生计选择了外出务工。为此,他将孩子托付给了婆婆照看。针对这种情况,我动之以情:“你爸爸妈妈离婚,是他们之间有了问题,与你没关系,但他们都是爱你的。现在,你妈妈为了你,远在北京打工,她希望你怎样呢?如果她知道了你的这个样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我的一番话,说得他直掉眼泪,最后向我保证期末考出好成绩向父母汇报!我也向他承诺:老师相信你,这次不给你送礼物,期末考好了,老师给你发奖。从那以后,他就没落下一次作业,期末还真的考了93分的好成绩(以前只考70多分)。
三、时冷时热:“过山车的刺激”
此谈话方法对于一些属“鸭子型”的学生(鸭子死了嘴壳硬)以及只会认准死理的“偏执型”学生尤为有效。在对话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若干轮次的“对抗”,以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问题的本质。为了确保谈话能够顺畅进行,我们有必要在沟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揉揉搓搓”的行为,持续暴露“创伤”痕迹,并将新“膏药”贴附于学员身上。教师要把握好火候,有时冷,有时热,不停地循环往复,使学生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只有当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产生信任并彻底了解其问题根源时,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和接纳他的观点。这就叫“过山车的刺激”。
我们班的调皮大王王子恒,家里经济条件很好,总喜欢装大,爱欺负别人,他性格活泼,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有时会违反校规校纪,导致班级内出现多次违规现象,我们班的老成员因此而被扣除分数。他一犯了错误,我就批评教育他,送“礼物”、请家长。每次他惧怕老师和家长的威严,当着老师和家长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答应改正。可是背着老师或家长就我行我素。这时,我决不手软,该送他“礼物”决不吝啬,批评教育狂风暴雨,而且还加大力度。此刻的他对我恨得咬牙切齿。不过,在一次他做阑尾炎手术时,我发动全班同学献心意,带着几个他平时最好的伙伴去医院看望他,给他安慰,给他勇气,使他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身体恢复以后,他变得乖多了,而且把我当成了真正的朋友,因为他见识过我的“时冷时热”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时冷时热的教育方式,我“俘虏”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既怕我,又爱我。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的本质是点燃、鼓舞和唤醒。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教师在冷热交替的谈话艺术中实现了教育的价值,打开了学生的窗户,唤醒了学生的灵魂。
四、不冷不热:“醉翁之意不在酒”
此谈话方法对于有一些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已经认识到问题,并有了积极悔改的态势,还有一些特别胆小怕事的同学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的情况下,长篇大段的谈话已显得很多余比较有效。然而,班主任也不能强制学生进行谈话,否则学生可能会产生侥幸心理,从而降低悔悟改错的力度。班主任如果用一种不冷不热、轻描淡写的方式与其交谈,本身就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态度,给学生一种心理“压力”,以促使学生在认识问题的同时,尽快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班的胆小鬼谭诗雨,从一个村小转来,成绩很差,但很老实,胆子小得要命。一次跟几个同学到学校后山去玩,偷摘了别人家的花。我听说后,准备教训他一下。但看他几次都在我的工作厅门口徘徊,但想说又停住的姿势,又联想到他平时的朴实拘谨,我不忍心了,但他确实做错了事,不找他谈话是不行的。就这样拖了两天,我才把他叫来。他一来到老师的面前就低下了头,我见他已有悔改的决心和态度,也就不必再说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知道了就好,那就看你今后怎么做了。”他连连点头。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违反过纪律。“不冷不热”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了教育价值的实现。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个班主任,“冷热”谈话艺术的处理,会让教育更具人性化和针对性,也更有内涵,也会真正聚焦教育的本质。一个善于交流与沟通的教师,将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一个工作效率高且效果显著的老师;一个对教育充满智慧并富有耐心的老师。“冷热”谈话艺术,是我们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是我们成长为一个深厚底蕴的班主任的秘方,相信大家都能拥有它!
参考文献: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欧阳育创编《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
参考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实践。
1977年卡尔.雅斯贝尔斯有关教育论述选编《什么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