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探析

作者

韩玉凤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幼儿园 225200

摘要: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是集合走、跑、跳、钻、爬、投掷、攀登、跨越等多种基本动作的综合性运动,旨在锻炼幼儿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以及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交际能力、体育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幼儿园应高度重视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设计实施,以发挥其促进幼儿身体、运动、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就幼儿园如何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展开了针对性讨论,提出了一些可增强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质效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提出,幼儿园应立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合理开展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等特点,能够利用户外材料设置多样的活动区域,让幼儿在特定的路径往返循环中实现全方位的锻炼,为幼儿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故幼儿园教育中应积极探索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对促进幼儿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显著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有助于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使之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2)有助于提升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和遵守基本行为规范的自觉;(3)有助于促进幼儿平衡机能和运动素质发展,使之能适应摆动、颠簸、旋转,安全开展跑跨、跳跃、钻爬、攀爬、投掷等活动;(4)有助于引导幼儿亲近和接触大自然,使之能对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产生兴趣;(5)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使之能在学习、生活、运动中自觉克服心理上的畏惧感和身体上的疲劳感[1]。

二、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特点

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特点相对显著,是其成为幼儿园中一项重要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趣味性。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实施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运动锻炼的兴趣,因此会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选择性投放丰富的、多元的游戏材料、运动器械,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此外,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注重综合性练习,因此会将多个户外场地串联起来,这就使幼儿在不同场地能够获得不同的体验,产生良好的参与兴趣。二是,全面性。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能够合理地运用攀爬网、平衡木、三步梯、跳马、四台跳箱、充气云梯、轮胎等材料,有效设置“爬行区”“跨跳区”“翻滚区”“平衡区”“走跑区”,让幼儿在活动中陆续开展行走、跑跨、跳跃、钻爬、攀爬等运动,实现全方位的锻炼。三是,挑战性。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根据难易相掺原则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挑战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四是,组织规范性。从热身活动、循环运动、自主活动、放松活动组织实施体能循环,每一环节的设计均是规范且科学的,比如在时间设置上,热身活动、循环运动、自主活动、放松活动依次为3分钟、8-10分钟、2-3分钟、8-10分钟、3-5分钟。

三、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区域

幼儿园立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要科学规划活动区域,满足不同年龄段或不同运动需求的幼儿,使之能够在对应其综合能力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完成安全的、有效的走、跑、爬、跳等运动[2]。具体实践中,幼儿园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利用不同数量、难度的大型攀爬网、平衡木、轮胎、油桶、爬行垫、木马等户外材料,分别设置适应大、中、小班的“爬行区”“跨跳区”“翻滚区”“平衡区”“走跑区”。除此之外,观察幼儿在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幼儿同时参加活动时,部分幼儿会快速通过各个障碍区,另一部分幼儿则会小心翼翼的通过,导致其身后的幼儿需要等待较长时间,且随着时间推移,等待人数会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整个活动的开展效率和效果。对此,幼儿园也可遵循差异化原则,将相同年龄的幼儿再次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参与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前,教师要分析不同活动区潜藏的风险,提前做好运动安全保障工作,并在实际运动开展中,动态化观察幼儿,发现幼儿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理。

(二)结合运动记录有的放矢地投放运动材料

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设计实施要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确保幼儿在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基于此,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目标,以具体的目标为导向不断优化改进活动,让活动与幼儿的适配度越来越高,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例如,“加速跑区”和“障碍区”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力量、速度、耐力,观察幼儿在“加速跑区”和“障碍区”的表现以及在加速跑运动通往攀爬区的障碍跑道上状态,发现大部分幼儿容易出现体力消耗大,疲惫感强等问题,大幅削弱了幼儿持续参与运动的能力。对此,幼儿园应优化设计“加速跑区”和“障碍区”,如利用“缓冲”运动材料,弱化部分“加速跑区”强度,减缓幼儿的运动速度,或者减少“障碍区”的障碍物,降低障碍物穿越难度等。又如,幼儿园设计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多会利用园内的绿荫小道和凉亭,让整个运动路线拉长,以更好地培养幼儿耐力,但绿荫小道和凉亭通常被设计为无障碍跑道,这就导致幼儿在此区域会无意识的加速,加剧两极分化的运动现象。对此,幼儿园可尝试将高低错落、相互穿插的障碍物和攀爬架防治在绿荫小道和凉亭,既增加运动环节,丰富运动内容,又可针对性锻炼幼儿的跑跨、跳跃、钻爬、攀爬能力[3]。

(三)巧妙利用户外材料的不同摆放方式设置活动

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效果的发挥要确保活动能够吸引幼儿兴趣,使之有极大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考虑到幼儿会被“新元素”吸引,巧妙利用户外材料的不同摆放方式设置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让活动带给幼儿“新”的体验是能够持续激发幼儿运动兴趣,长期保持良好运动状态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核心特点之一,也是通过丰富的户外材料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多元的往返循环路线。基于此,从视觉冲击角度调整运动器械和道具的摆放位置,刷新幼儿感官认知,创造和延伸出更多的运动往返循环路线是目前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发力点之一。具体实践中,幼儿园可尝试将篮球与平衡木组合起来,引导幼儿先走平衡木,后投篮,或者在平衡木上直接投篮,以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上肢力量。又如,重构钻爬圈、轮胎、桥型器械、曲线网等,将“钻爬区”“跳跃区”“攀爬区”“跨跳区”整合起来,设置“大”活动区,延长往返循环路线,激起幼儿的挑战意识,使其主动且积极参与到户外运动中,实现综合能力提升[4]。

(四)增加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竞技性

幼儿参与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户外活动开展的综合效果。观察幼儿日常生活和表现,发现“我们比一比”“我比你厉害”“我更强”等话语的出现频率较高,由此可见,幼儿的竞技意识相对较强,故幼儿园设计实施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可融入“以赛促学”理念,增加活动的竞技性,以提高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使之能够全身心沉浸于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以主题为“我是小小运动健将”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为例,教师先按照“O”型来摆放体操垫、三步梯、跳马、四台跳箱、充气云梯、独木桥、斜坡垫、单杠、软梯、拱门等器械,随之根据幼儿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划分为四组,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接力完成障碍跑,用时最短的小组可获得“我是小小运动健将”称号,并获得“心愿兑换贴”奖励。经实践发现,这种将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变为竞赛游戏的教学方式可极大程度调动幼儿参与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运动素质得以锻炼,同时还促进了幼儿团队合作意识、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策略发现,对于幼儿而言,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有助于提升其季节变化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运动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故幼儿园既要科学规划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区域,也要有的放矢地投放运动材料和巧妙的更新调整户外材料,同时从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力切入,将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以竞赛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切实满足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邹蓉.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探究——以篮球游戏的实践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3,(04):205-207.

[2]钱媛媛.幼儿园大班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4):157-159.

[3]王德民.幼儿园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J].教师,2023,(04):84-86.

[4]丁莉娜.幼儿园大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实践策略[J].读写算,2022,(2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