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郭瑜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215600
摘要: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应积极融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为依据,确保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那么,信息化教学模式对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究竟有哪些具体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实际效能。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手段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许多初中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这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密切相关。未来,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可以引入情境模拟、图片与视频展示、案例分析及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尽管近年来部分学校已将德育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但整体而言,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导致初中德育课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融合传统教育的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实现实质性提升。
一、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挑战
(一)对德育课程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德育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初中德育课程内容广泛,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注意言行,避免不当行为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例如,部分教师在网络直播中出现不雅言辞,引发社会热议。此外,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需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多样化的课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结构也在变化,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二)对以往德育课堂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在初中教育发展进程中,初中德育教学曾一度陷入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困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由,阻碍了其知识体系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一转变为德育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洞察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一)迎合信息教育发展设置心理健康课程
在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中逐步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课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到必然选择,学生们也在日常生活中会频繁接触到信息技术,并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产品进行沟通和交流,然而,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由于影响过于深远,导致许多学校忽视了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这无疑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学设置了障碍。初中生正是价值观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由于没有发育成熟,加上社会变迁的快速步伐,使得一些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一些琐事与人发生摩擦。尤其是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网络成瘾、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现象都反应出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迫切性。初中学校应积极响应信息化教育的趋势,构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并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识别并干预心理危机,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是依据学生各成长阶段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运用心理评估工具,从学生的个人资料、校园行为、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困扰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与刻画。这一档案不仅为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且还能形成动态更新的数据库,成为教师评估教学效果和进行教育研究的关键工具。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搭建,相较于传统的纸质记录,数字化的数据库管理更加精确、便捷,有助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档案,并按照年级和班级进行系统分类与存储。结合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和档案中的详细记录,这些档案将成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坚实支撑。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汇总与分析,并生成详尽的报告,展现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网络素养
信息技术的出现,让网络已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平台享受音乐、进行游戏、交流思想、汲取知识。然而,网络世界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同时,也潜藏着对心理健康的威胁。特别是对于那些辨别力和自制力尚未成熟的学生,网络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温床,甚至诱发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比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智慧网中游》这节课。教师可以先采取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深入挖掘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从而精准把握学生在网络素养上的短板。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揭示网络的双重性质,既展示其作为知识宝库的积极面,也不避讳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传授学生调整网络心理的策略,如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培养健康的网络兴趣、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等。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批判性地接受网络内容,从而在虚拟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对网络欺凌、保护个人隐私、维护网络安全。通过这些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还能够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网络素养讲座,邀请网络安全专家、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网络心理防线,提升学生到德育素养。
三、结语
在教育的宏伟蓝图中,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他们既是德育知识的播种者,也是引领学生步入德育殿堂的向导。因此,在推进初中德育教育的征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培养道德品质的深远意义。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以此全面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未来的初中德育教育,应借助信息技术的翅膀,搭建起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不仅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还能展示社会热点事件,以此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潜移默化。通过共同探讨这些事件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学生将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运作的道德法则。
参考文献
[1]单子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效能[j],中国新通信,2022.24(10):239-241.
[2]吴华清.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效能[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4,(0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