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马晓文
简阳市实验中学 6414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强调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以学定教。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展开研究。
关键词:以学定教;高中化学;实践路径
化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探索精神的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其知识点繁杂,内容涉及广,成为一门让许多学生头疼的学科。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立足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情境构建,提升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科素养,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丰富课堂活动
新高考视域下教育制度变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所在。因此化学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做好指导者与组织者角色,实时完善教学方式,强化师生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以《电离平衡》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我带领大家复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强调了本章将进行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的研究。接着提出问题:有两瓶无色透明的酸,一瓶为盐酸,一瓶为醋酸,如何鉴别?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变量的思想。随后布置了进阶任务——请设计实验证明哪一瓶是盐酸,哪一瓶是醋酸。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认知被真正打开,提升了学生们的概括关联、说明论证、分析解释、推论预测、简答设计等学科能力。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也诊断了学生上述能力的达成情况。因此本环节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关键能力。最后是汇报展示。同学们经过讨论,提出了很多种方法,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逐个带领大家进行分析,并做演示实验。我做了用分别用pH试纸测定0.1mol/L盐酸和0.1mol/L醋酸的pH,用pH计分别测两溶液的pH,用电导率仪分别测两溶液的电导率、两溶液分别与镁条反应等四个实验。通过观察解释,得出了弱电解质的概念,并进行了梳理。在教学中,我注重方法引导,渗透化学思想或规范操作。如科学探究过程是:先分析预测,再实验验证;如正确使用pH试纸的方法等。整个教学过程应用了POE(预测—观察—解释)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动态学习生成为依据,做到了平凡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也在无声之中很好地落实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自主探究意识,提升学科素养
现在的化学知识,是人类经过了很多年的积累而形成的,还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其中很多知识是经验性的,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的问题,完成知识的认知建构、发展探索。比如教学《化学键》时,我从课内知识原子结构发展史出发,引出科学研究的特点,借由2020年世界最新化学科学研究成果——人类首次观测到化学键的断键与形成过程为素材,引导学生逐步建构科学研究思维模型。在真实的科研情境中,逐步解构化学键断键与形成过程的内涵知识,巧设问题驱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大胆猜想、证据收集与推断的意识。再如复习《电化学》相关知识时,我基于增进学生学科理解,完善电解模型的设计初衷,以电解氯化铜溶液为情境,带领学生们再探电解池的放电顺序。课堂伊始,首先设置书写电解氯化铜电极方程式任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电解池阴阳极放电顺序模型。通过呈现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化学过程,回顾电解池放电原理,同时以异常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实验验证,在验证中完善所学的电解池模型。接着,呈现电解氯化亚铁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完善的电解池模型,在迁移运用中发现新问题,通过自主探讨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正已学的电解池模型。严密的结构化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问题链中完善对电解池放电顺序的认识,加深学科理解,并在迁移运用中生成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联系生活案例,构建教学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比如教学《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化》时,我以补铁为情境,引入食补、铁强化酱油、补铁剂。通过补铁剂的说明书——活性分子亚铁盐与维生素C同服,效果会更好,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亚铁离子和铁离子之间的性质和转化。通过让学生选择试剂进行亚铁离子和铁离子之间的转化,在实验之前,学生先对之前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用自己的思路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以及实施效果。最后利用所学知识检验补铁剂是否变质,首尾呼应。在课堂的末尾,用铁三角将之前的知识点与本节课融会贯通。再比如结合生活,我设计了一节《揭秘补铁剂——硫酸亚铁片》,课上围绕补铁剂“硫酸亚铁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红色包衣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要有红色包衣?”“补铁剂的保存和食用应该注意什么?”四个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完成“Fe3+的检验”、“亚铁盐性质的预测与验证”、“铁盐性质的预测与验证”、“给补铁剂的保存和使用提出建议”四个核心任务,将学科核心知识、实验技能和学科方法相融合,诊断并发展学生价类二维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和预测性质、选择试剂实验探究、寻找证据的实验探究能力。再比如教学烃相关知识点时,我以奶茶杯和航空杯为例,把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出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和化学键的类型是认识烃类化学性质的主要依据。最后指出塑料制品大大方便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严重破坏环境。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让学生落实化学知识,又培养了社会责任,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构建高中化学有效课堂需要教师坚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策略,并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在思维启发、学习方法等方面耐心指导,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慧.试析高中化学有效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06)
[2]童云国,沈素芳.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