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在“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马金梅 李兴全
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德吉小学
摘要:本论文聚焦农村中小学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剖析“双减”政策的内涵与意义,梳理当前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旨在为小学教育行业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推动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的优化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双减”政策;课后延时服务;社团活动
一、引言
“双减”政策自推行以来,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农村中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机遇与挑战。课后延时服务和社团活动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重要抓手,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丰富农村学生课余生活、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一结合模式在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与解决。
二、“双减”政策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的过度竞争和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日益凸显。学生长时间被大量作业和校外培训占据课余时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纠正教育生态中的失衡现象,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2]。
(二)政策意义
“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角度看,政策实施后,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助于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对家庭而言,减少校外培训支出,降低了家庭经济压力,同时家长也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而非单纯追求学业成绩。从社会层面来说,“双减”政策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现状
(一)开展情况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许多农村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和社团活动,并尝试将二者结合。部分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学校资源,开展了诸如书法、绘画、体育、音乐等社团活动,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进行开展。一些学校还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具有乡土气息的社团活动,如民间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研究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取得的成效
这种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在体育社团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在艺术社团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有所提升。同时,课后延时服务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了时间保障,减轻了学生回家后的作业负担,也让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一)结合方式较为生硬
目前,部分农村中小学在将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结合时,缺乏系统规划和设计。往往只是简单地将社团活动安排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二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协同效应。例如,社团活动内容与学科学习脱节,无法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或拓宽学习视野,导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难以持久。
(二)资源不足
农村中小学在师资、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相对匮乏。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不足,很多教师身兼数职,既要负责日常教学,又要指导社团活动,精力有限,难以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此外,学校场地和设备的局限性也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开展。如缺乏专门的艺术教室、体育器材陈旧不足等,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学生兴趣覆盖不全面
农村地区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性和学校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导致部分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满足。学校开设的社团活动种类相对较少,不能涵盖所有学生的兴趣领域。一些小众兴趣爱好的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只能参与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活动,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还需要组织和指导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导致教师压力增大。然而,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在付出额外劳动后,难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这使得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五、教学研究策略
(一)优化结合方式
学校应加强对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结合模式的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统筹规划二者的结合方式。在设计社团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拓展,将社团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例如,在语文社团中开展阅读分享、写作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在科学社团中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确保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二)整合资源
针对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师资方面,一方面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外专业人士,如民间艺人、退休教师等担任社团兼职指导教师,丰富师资队伍。在场地和设备方面,学校应合理规划现有场地,充分利用教室、操场等空间开展社团活动。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如企业捐赠、政府专项拨款等,改善教学设备条件。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社团活动或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三)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需求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种类。对于小众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跨校联合等方式开展社团活动。例如,几所农村学校联合开展特色社团活动,共享师资和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起社团活动,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提高教师积极性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在物质方面,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学生的反馈,给予教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精神方面,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宣传,如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课后服务先进个人”等,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此外,学校还应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如实行教师轮岗制度,让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社团活动指导中。
六、结论
农村中小学在“双减”背景下将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是落实政策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目前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优化结合方式、整合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需求和提高教师积极性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一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未来,农村中小学应不断探索创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打造具有特色的课后教育模式,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教育服务,助力他们在“双减”政策下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农村中小学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1).《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甘肃省教育厅.(202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报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农村中小学在“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24]YBGH073)的重要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