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观众视角下黄梅戏数字化创新与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李光炜

阜阳师范大学 商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本研究以黄梅戏数字化传播为研究对象,聚焦年轻群体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探索创新路径。调查显示,92%受访者支持技术赋能黄梅戏传播,78%偏好短视频接触方式,63.5%期待经典剧目片段,60%关注创新改编内容。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三维路径:受众导向型策略上,构建“经典+幕后”双轨内容体系,通过短视频矩阵与直播交互提升触达效率;技术赋能层面,开发VR/AR沉浸式剧场与AI创作系统,增强文化体验与个性化推荐;生态建设方面,实施影游联动与文创开发,推动跨界融合。

关键词:黄梅戏;数字化传播;受众偏好;技术赋能;跨媒介融合

一、引言

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湖北黄梅,经安徽发展形成独特剧种,兼具传统文化精髓与民族精神载体功能,其活态传承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当前数字化环境下,黄梅戏面临受众老龄化与传播形式单一的双重困境:年轻群体关注度持续走低,传统舞台与音视频传播难以满足数字时代需求,严重制约其当代发展[2]。

为此,本研究聚焦18-35岁青年群体,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分析混合研究方法,构建“受众需求-技术适配-生态协同”三维路径。结合VR、AI、元宇宙等技术,提出以短视频矩阵、沉浸式剧场及跨媒介融合为核心的实践方案,旨在破解传播瓶颈,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范式创新,为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与价值重构提供参考。

二、黄梅戏数字化传播现状

当前黄梅戏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舞台表演和音视频平台两种形式。舞台表演保持了艺术的原真性,而音视频平台则扩大了传播范围。然而,这种传播体系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数字化资源不足。黄梅戏的数字资源相对较少,缺乏高质量、多样化的数字内容。例如,经典剧目的高清数字版本、演员的数字化传记等资源匮乏。其次,内容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兴趣。第三,传播形式单一,缺乏与观众的深度互动。现有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单向的传播,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与演员、创作者等的深度互动。例如,观众不能参与到剧情创作、表演改进等过程中。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黄梅戏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效果。

三、观众偏好分析

为探索符合年轻群体的黄梅戏数字化传播创新路径,本次问卷调查重点覆盖了18-35岁的青年群体,因为这个年龄段是数字化传播的主要受众,他们的偏好和需求对于黄梅戏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影响。本次调研主要从支持黄梅戏数字化传播的意向、渠道和内容三个方面展开。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黄梅戏传播效果的比例高达92%,不支持的比例为4%,不确定的比例也为4%(图1)。这说明大众普遍认可现代化技术在黄梅戏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潜力。

受访者对黄梅戏的意向接触渠道方面程多元化特征(图2)。短视频是最愿意选择的了解黄梅戏的途径(78%),其次是沉浸式体验(50%),而直播(37%)和游戏化内容(34%)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短视频这种形式在传播传统文化如黄梅戏方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优势,可能是因为其便捷性、趣味性和广泛的传播性。沉浸式体验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可能是因为它能提供更身临其境的感受。直播和游戏化内容虽然占比不高,但也有一定的受众群体。

在期待的数字化传播内容方面,63.5%的受访者期待观赏经典剧目片段,60%对创新改编剧目表现出兴趣,59%希望了解演员幕后故事,43%的观众关注跨界合作内容(见图3)。这表明黄梅戏数字化传播需兼顾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四、数字化创新路径

针对观众需求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三个维度的数字化创新传播路径。受众导向型传播策略优化方面,基于受众偏好调查显示,短视频成为主要接触渠道,建议构建“经典+幕后”双轨内容体系:精选《天仙配》《女驸马》等高光唱段进行视听强化剪辑,例如通过慢镜头特写水袖动作并叠加动态字幕,降低青年审美门槛;同时采用第一视角纪实手法记录演员妆造与角色塑造过程,解析道具文化象征意义,形成“技艺可视化-情感可触达”的传播链路。传播实施需依托跨平台协同分发机制,基于用户画像技术提取“戏曲兴趣”“文化参与度”等标签,构建黄梅戏受众识别模型,动态匹配内容推送策略。例如,向高频互动用户侧重后台纪实内容以强化认同,对新用户优先推送经典唱段完成审美启蒙。直播交互采用双轨架构:基础层通过弹幕与虚拟打赏建立实时反馈,创新层在经典剧中植入观众投票节点,通过数据沉淀指导创作迭代[3-4]。

智能技术赋能体系构建方面,针对受众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针对沉浸式体验需求,构建“VR+AR”技术矩阵。VR多维感知剧场集成360°环幕投影与触感反馈装置,支持观众自主选择观赏视角,如切换旦角特写或全景模式,增强文化记忆留存;AR技术开发文化地标触发式导览,例如扫描安庆振风塔触发《徽州女人》虚实表演,实现地域文化与戏曲叙事的空间融合。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艺术家声腔与身段数据构建数字表演库,支持经典剧目智能重组;协同过滤算法结合用户行为与社交图谱生成个性化推荐,例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推送原生态唱段,为科技群体定向AR交互内容[2][5]。

跨媒介融合传播生态建设方面,基于受众对跨界内容的关注,实施“影游文”三维融合策略。影游联动从游戏场景植入(如《原神》戏曲彩蛋任务)到元宇宙社区建设,支持用户以数字分身参与虚拟演出;文创生态开发NFT数字藏品与智能硬件,例如可编程戏曲机器人内置《打猪草》程序模块,柔性传感器戏服实时反馈身段标准度;线下场景通过MR技术融合虚实体验,如在博物馆触发虚拟角色导赏或身段教学。该生态通过文化价值转化与体验升级,显著提升青年消费意愿与社群传播转化率[6-7]。

五、结论与展望

为破解黄梅戏传播困境,本研究以青年群体为核心,调研其渠道偏好、内容需求与技术期待。针对观众需求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三个维度的数字化创新传播路径:传播需融合“经典+幕后”双轨内容与智能推荐,突破传统路径局限;技术赋能应通过VR/AR重构空间叙事、AI实现剧目复现与个性化传播,深化文化认知;生态协同则依托影游联动与文创衍生,激活文化认同与消费闭环。当前研究存在技术伦理、长期效果及区域适配性局限,未来需深入探讨数字化对戏曲程式化特征的重构机制、非遗IP伦理边界及情感计算技术的文化共鸣潜力,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框架。

参考文献

[1]刘萍.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途径研究[J].四川戏剧,2022,(09):57-59.

[2]韩业庭.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N].光明日报,2024-02-28(013).DOI:10.28273/n.cnki.ngmrb.2024.000891.

[3] 王长安.对黄梅戏当下发展的三点建议[J].中华艺术论丛,2024,(01):9-11.

[4] 丁梦媛,李笑妍.媒介变迁视域下黄梅戏的传播发展研究[J].今传媒,2023,31(10):93-96.

[5] 郝荟芸.VR影视动画中交互叙事微观机制的文化构建[J].电影文学,2024,(13):55-59.

[6] 鲁昆鹏.浅析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牡丹,2020,(22):32-33.

[7] 李俊.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J].戏剧之家,2019,(24):33.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202210371076)

作者简介:李光炜(2003-02),男,汉族,安徽安庆人:本科生  研究方向:企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