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及教育途径
黎巧玲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第一中学
【摘要】当今,在我们呼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因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种种误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单一化倾向等。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现象,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 教育途径
【正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洛斯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成熟者的理论”等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心理辅导的国家,在美国的很多国家都把“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仿效,好比如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也美国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虽然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但是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种种误区,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在农村实施。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对其提出合理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更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产生对家长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的象征。而教师对这些现象并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对学生缺乏监管,学生也容易变成评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3)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2)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对沉重的打击可能无动于衷,而受一次小小的挫折却悲痛欲绝。这类学生情感淡漠,甚至对同学对朋友对亲人冷漠无情,以至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忧郁和莫名的焦虑。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怖等。(3)应考综合症问题。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过高,学生在考试前后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悸、心慌、胸闷、情绪紧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敏捷、思想混乱、思路不清、再认与回忆发生困难,甚至还有口干、腹泻、恶心、呕吐、痛经、双手发抖、大汗淋漓等现象,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现象。(4)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条件。而且也反过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农村的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狭窄、怯于交往,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带来情绪上的失落和苦闷并影响学习。(5)性知识方面的问题。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从小学高年级起。学生已进入性发育期,生理、心理会有急剧的变化。来自性本能的驱使。再加上来自外界的电视、电影、网络、小说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刺激和影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产生性意识。出现了接近异性的兴趣和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性教育,他们对迅速成熟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于自己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觉得不该这样。但又不易自制,于是产生恐惧、悔恨等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生由于缺乏性知识,听任性冲动的支配而作出了越轨的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站、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父母关系的不和、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2)学校认识偏差
一些农村中小学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甚至弄虚作假,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学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些是与遗传、体质、突发事件有关。大多数情况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家里有心理障碍患者。或国产期大脑受过损伤、感染、孕妇营养不良、孩子出生时窒息缺氧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情况是孩子在社会适应或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的冲突和矛盾。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无法达到预定目的,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严重挫折。
(4)师资力量薄弱,保障机制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兴起,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较少,师资培训又跟不上,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编制、待遇、职称评聘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学认识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康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贯穿整个日常生活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部分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较好的发达地区的学校学习、考察和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其次,接受培训与自我学习想结合。把外出学习与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
(3)加大资金投入
客观地说,进行改革和尝试采取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收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认为有意义的改革和尝试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地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法,全面开展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努力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蔺秀云,王晓菁著《做学生需要的心理教师:中小学心理教师入职与从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03
2. 王焕良主编《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08
3. 刘晓明,孙文影编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 李镇西著《做最好的班主任》 漓江出版社 2008
5. 李培民主编《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2
6. 李争平,王爱莲主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治疗与调节》 京华出版社 2007
7. 郑雪等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8. 《广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选》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 王颖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华夏出版社 2005
10. 岳崇主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写;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8
11. 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新概念》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12. 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主编《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13. 杨震, 王守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14. 沃建中主编;陈浩莺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 华文出版社 2001
15. 胡清芬编《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 华文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