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控机床急停电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作者

李朝海

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数控机床急停电路在响应速度、系统集成与可靠性上存诸多问题,分析可知,当前典型设计有明显技术短板,信号传递出现延迟,无冗余机制保障,抗干扰能力差,也缺少状态监测功能。依据安全控制逻辑,提出优化方向,从分层化电路结构,升级元器件选型,强化布线屏蔽,到嵌入智能模块等方面着手,此改进方案能提升急停系统动作可靠性与运行稳定性,契合现代数控设备对高安全性控制系统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数控机床;急停电路;安全控制;电路设计;响应速度

引言

急停电路是防范突发事故、守护操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核心控制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整机安全等级与应急反应速度,一些急停系统存在响应迟缓、误触发频繁、复位功能不健全等状况,难以满足复杂工作环境下的安全控制要求。随着工业安全标准越发严苛,智能制造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急停电路开展全面优化,从而提高其可靠性与智能化程度。

一、急停电路在数控机床中的功能定位与应用现状

在现代化的数控机床系统架构里,急停电路作为安全控制系统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在突发故障、异常操作等危急时刻,迅速切断动力供应、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及人员生命安全的核心使命,其运行机制基于急停按钮触发信号传递链路,促使控制回路以极快速度切断主电源或停止驱动模块供电,达成紧急制动并对系统进行全面封锁。从功能维度剖析,急停电路要拥有可靠的电气断路能力,更需满足响应瞬时性、动作精准可靠性以及复位操作可控性等严苛技术标准,特别是在追求高精度与高速度的数控加工场景中,急停系统性能优劣,直接关乎整台机床的安全防护等级以及生产运行效率。

当下,急停电路已深度融入各类数控机床设备,涵盖加工中心、数控车床、铣床以及复合加工设备等众多机型,其常见结构一般由急停按钮、继电器模块、PLC控制器,以及配套的电源保护元件构成,依据控制系统架构的差异,急停信号既可作为独立的安全回路,直接控制主电源接触器的通断,也能够嵌入PLC程序逻辑,条件判断实现联动控制。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数控机床选用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安全控制方案,这让急停功能的实现方式更为灵活多样,也对电路设计的集成度与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急停电路的设计必须严格契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安全规范,诸如GB/T 16855.1《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与GB 18159《机床安全急停》等标准,对动作响应时间、触点承载容量以及冗余配置等关键技术参数予以清晰界定,以此保障系统于各类复杂工况下均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急停功能需与门控开关、光栅保护装置、液压锁定机构等安全组件实现高效联动,进而构建起完整严密的安全防护体系。各厂商在急停控制策略的制定与硬件布局的规划上呈现出显著差异,部分传统机床设备依旧沿用单一继电器结构,缺乏必要的状态监测与故障反馈机制;而新型设备则逐渐引入双通道冗余设计方案,并借助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事件信息记录与实时报警功能。

二、典型急停电路设计中暴露出的技术短板

在当下数控机床普遍采用的急停电路设计里,虽然其基础功能可满足紧急断电保护需求,但实际运行时仍显露出诸多技术性缺陷,严重影响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电路响应迟缓、信号传递路径单一、元件冗余配置不足以及抗干扰性能欠佳等方面。传统急停电路大多以机械式按钮搭配继电器组成主控回路,此结构虽实现方式简便,却存在显著的动作延迟弊端,受限于机械触点动作速度,急停指令触发后,需经历一定时间才能彻底切断主电源或驱动模块供电,致使设备在高转速或重负载工况下,因惯性继续运转,大幅提升安全隐患。

在系统集成领域,部分数控机床的急停电路未能全面考量与整体控制逻辑的适配性,致使急停信号和其他控制模块之间产生交互矛盾,将急停回路嵌入PLC程序时,要是没有设置独立的硬件断路路径,一旦控制器出现死机状况,或者通信过程中断,急停功能就会失去作用,进而埋下安全隐患。这种过于依赖软件判断,却缺少物理隔离的设计模式,极大地削弱了系统应对故障的能力,从元件配置层面而言,当下众多急停电路没有充分落实冗余设计理念,特别是在急停按钮、继电器触点以及供电线路这些关键环节,普遍缺失双通道或多通道的备份机制。

环节故障易致急停功能失效,形成单点失效模式,削弱系统应对突发可靠性,难符提升的安全等级要求,工业现场电磁干扰常被忽视,急停信号线屏蔽不佳或布线不当,受变频器、伺服电机干扰,出现误动作、信号丢失,影响系统稳定。多数急停电路缺自诊断与状态监测,靠人工复位,不能反馈触发原因、动作次数和电路状态,限制其在智能制造中的拓展。

三、基于安全控制逻辑的电路结构优化路径

当下急停电路于响应速率、系统整合及可靠性方面存在设计瓶颈,必须从全局把控控制逻辑,构建更为科学严谨的电路架构体系,此番优化路径需将安全性提升作为核心导向,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精心强化冗余机制,全力增强抗干扰性能,实现状态实时可监测,以此推动急停电路朝着更高水准的安全控制架构进阶发展。在控制逻辑维度,优化方案着重突出硬件与软件的紧密协同,保障急停信号既能脱离主控程序独立运行,又可与数控系统达成高效联动,采用双通道或多通道并行处理模式,让急停指令能够同步经由物理继电器与PLC控制器进行判断与执行,从而切实提高系统的容错水平,在电路逻辑设计环节嵌入优先级判断机制,确保任何急停操作都可毫无条件地中断其余控制流程,稳固其在复杂多变控制环境中的绝对优先地位。

审视电路结构,需舍弃旧有单一回路形式,改用分层、分布式布线方式,把急停信号分为输入检测、逻辑处理、输出执行三层,每层都设单独保护单元,避免某层故障致使系统瘫痪,输入检测处要用带自诊断功能传感器,时刻监测按钮状态和线路通断,快速察觉潜在故障,选元器件时,要优先挑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工业组件,像长寿命机械触点、低功耗固态继电器、抗电磁干扰接插件等。电源切断模块、信号传输路径这些关键地方,得布置冗余通道,保证即便一条路径出问题,系统也能靠备用通道执行紧急制动,这种多重防护设计思路,对提升急停系统稳定和可用大有益处。

布线与屏蔽技术同样是优化急停电路的关键所在,为有效削减外部电磁场对急停信号造成的干扰,在着手电路布局规划阶段,就必须严格遵循强弱电分离的基本原则,坚决杜绝信号线与动力线并排走线这种情况出现,所有涉及急停功能的线路,均应采用特制的带屏蔽层专用电缆,并且要确保屏蔽层的两端实现可靠接地处理,以此来有效抑制高频噪声干扰的产生。合理布局并精心设置滤波电路与隔离变压器,这些举措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当下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急停电路还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数据采集与通信功能。

结语

数控机床是现代制造业核心设备,其安全状况直接关联生产效率和人员安危。急停电路作为重要安全控制部分,实际使用中显现出响应迟缓、冗余缺失、抗干扰差等状况,削弱系统整体可靠性。借助改进电路结构设计、采用双通道控制思路、加强状态监测功能等方法,能切实提高急停功能安全级别,伴随工业自动化迈向智能化,急停系统会朝着集成度更高、自诊断功能更强、响应速度更快的方向发展,为打造高效安全的智能制造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2,41(5):67-72.

[2]刘建国,高伟.工业设备急停保护机制的优化探讨[J].机电工程技术,2021,50(8):113-116.

[3]孙立新.基于PLC的机床安全控制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23,45(3):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