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床操作面板人机交互设计对操作效率的影响分析

作者

刘静 刘野 邹丹 杨波

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操作人员与设备信息交互的核心正是机床操作面板,此人机交互设计对操作的效率与安全有直接关联,对当前设计现状加以分析后发觉,界面布局不合理状况明显,反馈机制缺失,且与用户逻辑匹配度低等问题凸显,造成响应滞后与误操作情况频繁出现。依靠引入用户行为分析做法,鉴别高频操作路径与认知模式,基于已识别情况优化界面结构及交互流程,于实际应用里检验优化成效,合理的交互设计可切实提高系统响应效率与操作精准度,为工业设备人机系统的优化开辟新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人机交互;操作面板;机床操作;效率提升;界面设计

引言

跟随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步伐,以关键控制终端身份呈现的机床操作面板,其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水准,成为左右生产效率与操作安全的关键要素,伴随着传统操作界面功能的复杂化,暴露出信息冗余、响应拖沓以及误操作发生率高等毛病,难以达成现代工业高效精准的操作期望。伴随用户行为分析技术走向成熟,为界面优化给出了数据驱动式的设计证据,怎样根据真实操作行为改进交互的逻辑,成为现今工业界面设计领域亟待化解的核心要点。

一、操作面板人机交互设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作为操作人员跟设备信息传递的核心介质,是机床操作面板,在工业生产实践中具有关键意义,伴着数控技术的逐步进步,操作面板功能渐趋繁复,其人机交互设计水平,直接关联着操作效率、使用的便捷性以及系统运行安全性。多数机床操作界面正慢慢从传统物理按键过渡至触摸屏与图形化界面,增进了信息展示的灵活特性和交互方式的多样属性,这种转变同样催生了新的设计挑战,尤其在界面的布局安排、功能的组织调配、反馈机制等方面,仍留存诸多影响操作效率的关键毛病。

在界面布局范畴内,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以及操作的流畅度,显著受制于功能模块的排列方式,操作菜单的过度密集或层级过深,容易引发用户认知负担,引起操作响应速度的降低,图标设计的直观性和一致性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理解与操作精准度。若不存在统一的设计规范,会引发不同设备之间操作逻辑的较大差异,引起学习成本上扬,从交互反馈这一角度出发,执行指令后操作面板是否能及时提供视觉、听觉及触觉反馈,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一大要素,延迟、缺失的反馈机制极易引发误操作,甚至影响到生产的安全性。

尤其在高强度、连续不断作业的工业环境中,高效精准的反馈可显著降低人为失误的几率,作为衡量操作面板人机交互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用户个性化设置能力不容忽视,现代机床操作的需求愈发多样化,不同岗位上的操作人员或许需不一样的界面安排,目前大量系统的定制化程度偏低,无法契合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从而对整体操作效率的提升形成阻碍。

二、交互响应延迟与误操作频发的设计根源

在机床操作面板开展实际应用阶段,交互响应延迟、误操作频发,这两个情况直接关乎操作效率与安全性,这些问题的形成不仅跟硬件性能有联系,更深层的根源往往是人机交互设计本身存在不合理性,尤其在系统反馈的机制、信息呈现的样式以及和用户行为逻辑的匹配状况等方面,有明显不足。从系统的响应机制层面而言,操作面板在接纳用户输入的指令后,若于合理时间范围内无法完成反馈或进行执行动作,直接造成操作中断或是重复输入现象出现,该延迟可能源自软件处理逻辑缺乏效率、界面刷新频率不足以及硬件响应速度不契合等多个方面,尤其在多任务并行协同处理之际,系统资源分配无序易引发界面卡顿或指令丢失现象,由此影响整体操作的流畅效果。

信息呈现方式不当也是引发误操作的关键诱因,倘若操作界面中功能按钮布局极为密集、图标含义表达模糊不明或色彩对比度不够时,用户极易陷入识别错误困境,从而引发未预料到的操作举动,当开展动态操作的时候,若关键状态提示含混,变化过程又缺乏连贯,操作者无法精准判断当前设备的工作状态如何,进一步加大了误操作出现的几率。用户行为逻辑与系统设计逻辑的匹配程度,对交互准确性影响巨大,若处于理想状态,操作流程应合乎用户的自然认知习惯,诸如操作路径的设计是否契合常规思维顺序、功能切换是否有连贯性等,当前不少机床操作界面设计之际,对用户实际使用场景中的行为特征未予重视,造成系统逻辑与用户预期出现不一致偏差,于高强度且高压力的工业环境之下,这种偏差尤为突显,容易导致操作出错,甚至引起安全事故。

除此之外,因有效防误触机制的缺乏,误操作的发生频率被拉高,若缺乏合理的操作确认机制或者手势识别优化,快速操作当中用户极易出现非故意的触碰,尤其是当屏幕尺寸小、操作区域分布紧凑的时候,情况更为凸显,此类问题说明目前设计在人因工程考量上不够到位,防护性设计未充分贴合用户操作习惯。

三、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界面优化与应用验证

对操作人员实际使用时所产生的行为数据开展采集与解析,可更精准地辨别用户操作习惯、认知路径及其潜在需求,进而为界面结构的优化、功能布局的动态调整和交互逻辑的重建提供科学凭证,用户行为分析的关键是对操作时的注意力分布、操作路径抉择以及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开展系统探究,这些数据可体现用户在应对不同界面设计时的认知负担与操作顺畅度,进而披露当前界面当中存在的不合理点。

就高频操作区域设定而言,若数据体现出某一功能模块被频繁访问,不过它在界面上位置隐蔽、操作层级还深,说明该模块的布局应重新规划一番,进而省去不必要的操作步骤,促进执行高效,就界面布局的优化事宜而言,依靠对用户行为分析的结果,可给功能模块做优先级的排序,并按照此结果改变其在主界面的呈现模样。把常用功能安排到视觉焦点范围,减少非必要资讯的干扰,能降低用户查找的时间成本以及认知负担,依靠对图标设计与标签命名的优化,让功能表达更具直观精准之感,让用户理解效率与操作准确性获得进一步增强,除了静态界面优化这一工作,动态交互逻辑的优化也离不开用户行为数据的支撑,借助对用户连续操作时行为轨迹的分析,可以判明某些操作流程是否存在冗余或断层现象,从而提升任务流程的连贯程度与一致水平,这种凭借行为反馈的动态调适机制,不仅增进了系统的适应水平,也加剧了用户操作时的沉浸感与掌控体验。

界面优化操作完成后,依靠实际应用场景的验证对优化效果进行评估成关键举措,此过程不光囊括操作效率测试、错误率统计以及用户满意度调查等多层面维度,更深入开展对用户行为路径的细致剖析以及系统响应时间的精准测定,操作效率测试聚焦于用户完成特定任务所需时长,以衡量界面优化对操作速度提升的实际成效;而错误率统计聚焦于用户执行操作进程中失误出现的频次,用以检验新设计是否成功降低了误操作出现的几率。用户满意度调查进一步从用户体验维度出发,获取用户对新界面直观、易用及舒适程度的反馈,借助对前后对比数据的细致分析,涉及点击流数据、热图分析等多种高级数据分析途径,可更为全面地洞察用户与界面交互行为模式的改变,弄清楚优化策略的实际成效。

结语

机床操作面板的人机交互设计对工业生产影响颇大,为提高操作效率,关键是对界面布局进行优化、提升响应效率且减少误操作,借助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剖析与运用,可完成更合乎实际操作需求的界面重铸,于实践里检验了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伴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变迁,人机交互设计将愈发智能化与个性化,继续推动工业设备操作体验及生产效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陈志远. 工业控制界面中人机交互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J]. 自动化仪表,2023,44(6):58-63

[2] 刘文斌, 高翔.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床操作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2022,58(12):102-109

[3] 黄晓峰. 基于用户体验的工业设备人机界面优化设计探析[J]. 包装工程,2021,42(10):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