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工具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多样态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璐珍

漯河市市直幼儿园 河南 漯河 4620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数字化工具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幼儿园课程游戏中数字化工具应用,如AR/VR技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动态场景,通过AR扫描触发三维动画,使幼儿直观感知自然规律,增强认知深度。数字化工具通过虚实融合、数据驱动与跨学科整合,重构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生态,既提升教学效能,又为幼儿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奠基。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数字化工具如何赋能游戏化课程的多样态创新,并提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与反思建议,以期为教师优化课程设计、提升幼儿学习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工具;课程游戏化;幼儿园教育;多样态发展;学前教育创新

当前幼儿园正通过“技术+教育”的深度结合,构建智慧化教育生态,但仍需在设备普及、师资培训及内容优化等方面持续探索,以实现数字化工具在游戏化课程中的科学化、常态化应用。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现状

1.技术工具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AI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利用AI观察记录和智能分析系统,教师可精准捕捉幼儿兴趣点,动态生成如“二十四节气博物馆”等主题课程。‌AR/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AR技术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发互动课程,幼儿通过扫描平面图形即可观看动态画面,并参与配音、创作。VR技术构建虚拟探索场景(如森林、海洋),幼儿可身临其境观察动植物,增强科学认知和想象力。‌数字化艺术与创作工具,‌平板电脑、AR绘画设备等支持幼儿进行动态艺术创作。

2.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的创新。‌从单向传授到多维互动,‌传统绘本教学被数字化故事讲述取代,幼儿可通过拖拽、录音等方式创编动态有声绘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虚拟同伴与幼儿对话,激发生成性问题,形成“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个性化学习支持,‌通过数智化系统分析幼儿行为数据,教师可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如针对科学敏感度高的幼儿提供STEAM互动游戏。

二、数字化工具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1.‌赋能幼儿创造力与健康管理。‌激发创造潜能,‌AR绘画工具(如“神笔小画家”)将幼儿静态绘画转化为动态影像,通过虚实结合激发艺术想象力。编程类互动游戏(如多人协作任务)通过关卡设计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强化团队协作意识。‌科学健康管理,‌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幼儿运动数据,结合户外活动设计个性化体能游戏任务,促进体能发展与健康习惯养成。家园互动APP同步幼儿在园活动数据,帮助家长延伸家庭教育场景,形成共育合力。

2.‌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公平。‌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数字化工具提供标准化教学资源(如AR互动课件、教案库),降低教师备课负担,同时通过案例库共享促进园本课程创新。AI辅助生成教学资源与行为分析报告,帮助教师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型。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数字化工具与课程的融合策略

1.‌虚实融合的环境。构建‌‌沉浸式场景开发,‌通过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探索场景,例如利用AR技术将节气文化转化为动态互动场景,幼儿可扫描平面图形触发三维动画,直观感受节气变化规律。智能投影设备(如全息互动墙面)模拟森林、海洋等环境,支持幼儿在虚拟场景中观察动植物习性,拓展认知边界。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幼儿运动数据,结合户外活动设计个性化体能游戏任务,实现健康管理与课程目标的融合。

2.‌动态生成的内容设计。‌‌兴趣驱动的内容生成,‌利用AI分析幼儿提问热词(如“昆虫的翅膀”),动态生成主题探究活动。‌游戏化任务设计,‌数字化互动课件(如《三打白骨精》动态绘本)允许幼儿拖拽角色、录制配音,实现故事创编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数学类互动游戏通过关卡设计将抽象运算转化为可视化任务(如“拯救数字精灵”),激发逻辑思维与协作能力。

3.‌数据驱动的教学实施。‌‌精准化教学支持,‌利用数智化系统记录幼儿行为数据(如区域活动时长、互动频次),分析兴趣偏好与发展水平,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动态评价工具实时反馈幼儿操作轨迹(如绘画创作步骤),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观察—支持—改进”的循环优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式数字化任务(如多人协作编程游戏),通过教育应用软件分配角色任务,强化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虚实场景交替使用(如户外运动与虚拟运动游戏结合),平衡屏幕使用与实体活动,规避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的风险。

4.‌资源与管理的协同优化。‌‌适龄化资源筛选机制,‌建立数字化资源库,优先选择操作简单、内容适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工具(如巧智绘AR课程),避免复杂操作干扰学习目标。统一采购高性价比设备(如互动投影系统),降低园所技术应用成本,提升资源共享效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开展技术工具与教学目标整合的专项培训,重点培养教师利用AI生成课程资源、分析行为数据的能力,避免“技术空转”。建立数字化教学案例库,鼓励教师通过多媒体备课系统共享创新实践成果,形成园本化课程开发模式。

5.‌家园联动的生态构建。‌‌数字化共育平台建设,‌利用智能手环、家园互动APP同步幼儿在园活动数据,帮助家长理解课程目标,延伸家庭教育场景。开发家庭版轻量化数字工具(如AR亲子阅读应用),支持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强化课程连续性。关键实施原则,‌技术适配性‌:优先选择低结构、高开放度的工具(如支持自主编程的机器人),保障幼儿在游戏中拥有充分的创造空间。‌健康保护机制‌:严格控制单次屏幕使用时间(建议≤15分钟),确保数字化活动与户外运动、手工劳动的交替进行。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策略,幼儿园可实现数字化工具与课程游戏化的深度耦合,既提升教学效能,又保障幼儿在技术赋能下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工具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多元,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伟.巧用微博变革教学——信息化教学新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33):62-64..

[2]白曙山.幼儿园数字化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社会科学,2022(4):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