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的路径探究

作者

曾艳萍

万载县幼儿园

早期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发展幼儿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1] 然而传统幼儿阅读教育存在材料单一问题且形式静态互动不足,难以充分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和挖掘其潜能。信息技术集合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一体,具备动态呈现且交互性强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存在的诸多短板。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路径,对推动幼儿阅读教育创新发展和提升其阅读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依托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面对单一且静态阅读材料易觉枯燥,多样化阅读材料可有效激活其认知兴趣与学习动力。信息技术融合多种媒介形式存在,打破传统阅读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为幼儿构建起丰富多元的阅读世界。把文字和生动图像结合搭配起来,将故事与动听音频进行恰当地搭配,能让抽象阅读内容变得直观又可感。

教师可以借助编程工具给幼儿打造专属互动故事书。就拿“小兔子找朋友”这个故事来说,教师运用简单编程软件把故事场景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点击小兔子它会蹦跳着向前移动,在沿途会遇到不同的小动物,而且每个小动物都设置了互动按钮,点击之后会触发相应对话语音和肢体动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如同玩一场有趣冒险游戏,不仅能够自主推动故事不断发展,还能在互动当中认识各种动物及其特点,学会友好交往的道理并在沉浸式体验里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这种方式符合幼儿从感知觉获取信息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更轻松地理解阅读相关内容,逐步培养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能力。[2]

二、凭借动态化的阅读过程,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特别容易被新鲜且变化的事物吸引,静态且一成不变的阅读过程很难维持他们的兴趣。[3] 动态化的阅读过程借助信息技术的动态展示功能,让阅读内容真正“动”起来,不断给予幼儿新的视觉与听觉刺激,使他们始终保持对阅读的热情。这种动态呈现方式还能够把复杂情节和抽象概念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动态画面,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逻辑和内涵,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使用动态绘本制作工具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进行创新改编,在这个动态绘本里小蝌蚪不再是静态图片而是会摆动尾巴在屏幕里游动,随着阅读进程推进画面会依照故事情节发生变化。比如当小蝌蚪碰到金鱼时,金鱼会摆动鱼鳍张嘴说话且画面下方出现简短对话文字,幼儿阅读时如同观看一部有趣动画片,能更清晰看到小蝌蚪成长变化过程感受找妈妈急切心情。这种动态化阅读过程让故事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加深对故事理解提升阅读能力。

三、利用互动化的阅读方式,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往往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非常渴望在学习进程里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互动化的阅读模式依靠信息技术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的心理方面的需求。通过开展互动活动,幼儿能够在分享以及讨论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可以从不同视角去理解阅读的内容,还能够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类短视频平台来开展阅读互动活动。教师在平台上发布精心剪辑《小红帽》故事短视频,视频在关键情节处暂停并抛出问题,像“《小红帽》遇到大灰狼后怎样做才安全”,邀请幼儿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讨论。幼儿可以用语音文字或录制小视频发表想法,还能查看其他小朋友留言并进行回复。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深入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梳理逻辑鼓励用完整句子表达观点。这种互动化阅读方式让幼儿成为阅读“小主人”,在交流与思考中提升早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得到同伴以及教师的反馈与认可的时候,幼儿的阅读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有所增强,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活动当中。

综上所述,通过对依托多样化阅读材料、凭借动态化阅读过程、利用互动化阅读方式这三条路径进行研究与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与潜力,它不仅让阅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还十分契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能显著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能力。不过信息技术在幼儿阅读教育当中的应用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以此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教育模式,助力幼儿在阅读的广阔海洋中实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魏荣芳 . 不同阅读方式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差异性研究 [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06):39-42.

[2] 陈小巧 . 信息技术助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06):142-144.

[3] 王飞 . 信息技术在早期阅读家园共育中的运用 [J]. 新教育 ,2022,(3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