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促进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的初中体育教学

作者

朱恒飞

涡阳县天静宫中学

引言

近年来,随着学生身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青少年近视、肥胖、体能下降等现象频发,教育界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育和个体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是增强体质、塑造健康习惯和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黄金时期。传统体育教学往往侧重于竞技技能和考核内容的完成,忽视了学生参与热情的激发和健康素养的引导,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缺乏情感投入与自我管理能力,不能实现体育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与健康意识形成,成为教育改革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心理学与运动生理学等相关理论,探讨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策略。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在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仍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教学目标多以掌握项目动作要领、完成体育考试标准为主,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系统训练与长期发展。首先,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许多学校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性别、体质、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教学强度或感到课程枯燥,从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逃避行为。其次,课时安排与教学强度不足,实际教学中常因天气、场地、其他学科占用等原因致使体育课时被挤占,学生实际锻炼时间严重不足,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体质锻炼效果。第三,缺乏对运动技能与体能发展并重的理念。部分教师重视动作技术教学,忽略了基础体能训练,如耐力、力量、柔韧和协调等基本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体质发展失衡,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不高。最后,缺乏科学的身体素质评价机制。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单一测评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质发展的真实状况,也难以引导学生自我调整锻炼目标和计划。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健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存短板

健康意识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状态,更影响其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是决定其未来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学理应成为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在实践中,健康意识的培养常被边缘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能有意识地融入健康知识传播,学生对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科学认知,对运动损伤预防、自我健康监测、合理饮食、心理调适等内容更是知之甚少。此外,家校协同不够也是制约健康意识教育的重要因素。部分家长对体育课仍持“副课”观念,忽视孩子运动需求,甚至担忧运动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干扰”。学校方面也缺乏专业健康教育资源,体育课程中鲜有系统性的健康知识讲解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将体育活动转化为日常健康行为的主动性和能力。

三、以目标导向提升身体素质的教学策略优化路径

为了真正实现身体素质与健康意识的双向提升,体育教学目标应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以“强体健心”为核心的全面育人目标。首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将体能提升、健康知识掌握、运动习惯养成等作为同等重要的教学指标,通过多元化目标驱动,提升课程实施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重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的融合设计。例如,在传统篮球、排球等项目教学中加入多组体能训练模块,如短跑冲刺、核心力量练习、柔韧拉伸等,提升学生全面体能素质的同时,增强其对运动效用的直观感受。教学形式上,应鼓励采用分层次、个性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体质水平设置不同锻炼强度与内容,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兴趣,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应加强体育课前热身与课后恢复环节的指导,科学安排教学节奏,避免因训练不当造成运动损伤,提升体育课程的安全性与专业性。

四、构建融合健康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为了将健康意识真正融入体育课堂教学,需从教学理念、方法和资源配置三方面进行协同改革。理念上,教师需具备“健康促进者”意识,在教学中不再仅仅担任动作指导者,更要承担健康教育的传播职责。教学方法上,应通过主题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将健康知识自然融入课堂。如在跑步训练中讲解心率控制与耐力发展关系,在球类活动中引入运动损伤预防技巧等,使学生在运动实践中理解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资源配置上,应充分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智能手环监测心率、课堂投屏演示运动解剖图、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推送健康饮食与锻炼建议等,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应开展体育节、健康知识讲座、运动处方制定等校本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全环境支持的健康促进教育氛围,推动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生活实践。

五、结论

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意识双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教学目标应体现“身体 + 健康”的融合理念。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指出现有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健康教育脱节的问题,并提出以目标引导、内容融合、方法创新为核心的优化路径,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科学化改革。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推动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发展,提升学校体育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需借助家庭、社区等外部资源,形成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网络,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在教育系统中的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建成 . 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 费县费城街道城北中学 ;,2024:261-262.DOI:10.26914/c.cnkihy.2024.064358.

[2] 周荣 . 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J]. 体育世界 ,2024,(12):96-98.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24.12.029.

[3] 姜建彬 . 体育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2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