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土地规划管理的困境与创新路径
朱晓健
370302197309160518
引言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陈代谢,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载体,土地规划管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更新的方向、质量和效益。然而,在实际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面临着诸多困境。从土地资源的角度来看,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但在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下,存在着大量的低效利用现象,这与城市更新对土地高效利用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从规划体系的层面分析,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规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城市更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面临规划冲突的问题。而且,城市更新区域的土地产权关系往往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这也为土地规划管理增加了难度。传统的土地规划管理手段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城市更新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深入研究城市更新中土地规划管理的困境并探索创新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更新中土地规划管理的困境
(一)土地资源方面
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城市更新对土地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城市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城市中心区域存在大量的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例如一些老旧的工业厂房、废弃的仓库等,这些土地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新的建设项目对土地的需求量很大,如商业综合体、高品质住宅等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往往缺乏灵活性,难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的功能分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用途的转换,例如将居住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面临着诸多的政策和规划限制。这种土地资源的供需失衡以及利用方式的僵化,严重制约了城市更新的进程。
(二)规划协调方面
城市更新涉及多个层面和多种类型的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不同规划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各规划的目标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城市总体规划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侧重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则更关注具体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等指标;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进行安排。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这些规划目标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例如,城市总体规划可能确定某一区域为生态保护区,但土地利用规划中却将部分土地规划为建设用地,这就导致在城市更新时难以确定该区域的最终用途。规划编制的时间和主体不同也会造成协调困难。不同规划的编制时间可能相隔数年,且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编制,这就使得各规划之间缺乏及时的信息沟通和整合,容易出现规划内容的脱节现象,给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规划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城市更新中土地规划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是突破城市更新中土地规划管理困境的重要保障,必须在制度设计与实施机制上实现多维度突破。政府应制定更加灵活、包容和前瞻性的土地政策,以适应城市更新复杂多元的发展需求。首先,应建立土地用途混合使用的政策机制,突破传统单一用地性质的刚性约束,允许在一定区域内将不同功能的用地进行有机融合,如商业与居住混合、办公与文化混合、产业与生活配套结合等。此类政策不仅能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还能促进职住平衡与城市活力重塑。其次,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至关重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土地往往会产生显著增值,合理分配这部分增值收益是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的核心。政府应通过税收调节、土地出让金返还、公益性贡献抵扣等方式,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原土地使用者、开发主体和社会公众均能获得合理回报。例如,对积极配合城市更新的原土地权属人,可给予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税收优惠或配建指标倾斜等激励措施,增强其参与意愿。同时,还应加强土地储备政策的创新,提高土地储备机构在城市更新中的统筹能力。土地储备机构可提前介入城市更新项目,开展土地收储前的评估、协商与预签约工作,对具备更新潜力但权属分散、整理难度大的地块实行预储备机制,为后续统一开发提供稳定、可控的土地资源支撑,从而提升整体更新效率与规划实施的连贯性。
(二)技术革新与公众参与
技术革新为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规划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土地规划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通过 GIS 技术,可以对城市土地的现状、地形、地貌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准确评估土地的开发潜力和适宜性,为城市更新项目的选址、规划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利用 RS 技术可以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违规用地行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能为土地规划管理带来新的思路。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数据、消费数据等,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城市更新规划中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公众参与是城市更新中土地规划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如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公众参与可以使土地规划管理更加民主、科学和合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如通过举办公众听证会、开展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某一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项目中,通过召开公众听证会,居民提出了增加公共绿地、改善停车设施等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被纳入到更新改造方案中,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公众满意度。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更新和土地规划管理的认知水平,使公众能够积极、理性地参与到城市更新的土地规划管理中来。
结论
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规划管理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从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到规划协调的困难等多个方面制约着城市更新的顺利推进。然而,通过政策创新、技术革新以及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等创新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些困境。政策创新能够从制度层面为土地规划管理提供支持,灵活的土地政策、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以及有效的土地储备政策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革新为土地规划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土地规划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公众参与则使土地规划管理更具民主性和合理性,能够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规划管理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些创新路径,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晨鑫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更新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J]. 视周刊 ,2025,(08):181-181.
[2] 岳隽 , 赵冠宁 , 汪越 , 等 . 城市更新规划制度建设与更新政策的互动 [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23,(10):35-37.
[3] 张炜 . 城市更新中土地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1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