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赋能中华传统文化教学

作者

刘金珠 郑默

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小学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使命。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将科技融入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创新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二、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文言文、传统节日习俗等,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抽象的思想内涵。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文字描述,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容易产生学习畏难情绪。

(二)教学形式单一,学习兴趣低

传统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局限于朗读、背诵、讲解,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主动参与课堂,导致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文化体验缺失,传承效果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时空和资源限制,学生难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古代礼仪实践等,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内化与传承。

三、科技应用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价值

(一)活化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习直观性

科技能够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数字化资源。例如,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古诗词中的意境,利用 3D 建模还原古代建筑、文物的原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降低学习难度。

(二)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科技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为传统文化教学注入新活力。如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的学习场景;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教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体验文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科技赋能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创新利用

1. 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学课件和微课。例如,在讲解《元日》这首古诗时,制作包含春节习俗动画、鞭炮音效、诗人创作背景视频的课件,生动展现古代春节的热闹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文化内涵。

2. 数字图书馆与文化数据库应用

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文化数据库等资源,拓宽传统文化学习渠道。如“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了大量古代文献,学生可以便捷地查阅古诗词、文言文的原文及注释;“国家数字图书馆”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讲座、纪录片资源,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二)沉浸式学习环境创设

1. 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

VR 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利用 VR 技术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建筑群、园林景观和文化艺术瑰宝,让学生直观感受这座“万园之园”的壮丽,再通过对比其毁灭后的残垣断壁,深刻体会历史的沉重,增强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和爱国情感。

2. 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

AR 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为传统文化学习带来新奇体验。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时,扫描教材中的节日插图,能出现节日习俗的动态演示,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互动式学习模式构建

1. 教育游戏化学习

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教育游戏,如“诗词接龙闯关游戏”“汉字拼图大挑战”“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游戏”等。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挑战关卡,学习诗词、汉字、节日习俗等知识,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线上,教师通过直播、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解,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文化分享活动;线下,结合科技手段进行实践体验。

五、科技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

未来,人工智能将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智能教学助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推送个性化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智能批改系统能够对学生的诗词创作、文言文翻译等作业进行精准评价,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二)元宇宙技术打造全新文化学习生态

元宇宙技术有望构建一个高度沉浸式、交互性强的传统文化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元宇宙中化身虚拟角色,参与古代文化活动,如参加科举考试、拜访文人墨客、参与传统艺术表演等;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共同探索和传承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承的活力与影响力。

七、结论

科技与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数字化资源整合、沉浸式环境创设和互动式学习模式构建等策略,能够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科技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新的光彩,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冯骥才 .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与价值 [J]. 探索与争鸣 ,2007(06):11-13.

[3] 李政涛 .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国道路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01):1-9.

[4] 顾明远 . 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教学改革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36(11):3-7.

[5] 黄荣怀, 马丁, 徐刘杰等. 面向未来的教育:5G 时代的教育新样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31(04):3-14.

[6] 李 吉 林 . 情 境 教 育 与 传 统 文 化 的 融 合 路 径 [J]. 人 民 教育 ,2020(15):44-48.

[7] 祝智庭 , 单从凯 . 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2):1-9+26.

[8] 陈丽 , 郑勤华 , 冯晓英等 . 疫情时期我国在线教育的实践问题及发展建议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