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初探

作者

彭思思 龚容 彭芬芬

1. 国检测试控股集团(湖南)华中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2. 湖南鼎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3. 湖南沅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一.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技术基础,是掌握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污染来源、制定治理方案和评估治理效果的关键手段。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实现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要素(如空气、水体、土壤、噪声等)进行长期、连续、系统的观察和测定,以获取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数据。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发现环境污染源及其变化趋势,判断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为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监测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按监测对象分类:包括大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辐射监测等。其中大气监测关注颗粒物(PM2.5、PM10)、SO₂、NO₂、O₃ 等污染因子的浓度变化;水环境监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参数;土壤监测主要关注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生物监测则通过生物群落变化反映环境质量。

2. 按监测方式分类:分为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人工监测通常依赖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分析,具备高精度但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自动监测则通过在线仪器实现对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广泛应用于空气质量、水体污染等领域。

3. 按监测性质分类:分为背景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监督性监测等。背景监测用于了解区域自然状态下的环境基线;污染源监测重点是对企业排放口的定期采样和连续监测;应急监测在突发事件中迅速评估污染程度和范围;监督性监测则服务于政府执法。

此外,环境监测还具备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测方法从传统的实验室 渡到现场快速检测和在线监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数据时效性。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等先进仪器,可实现对痕量污染物的高灵敏检测。此外,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新型手段的加入,也拓展了环境监测的空间维度和应用场景。

三、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四级的环境监测网络,并持续推动监测技术与手段的现代化。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站广泛布设,遥感与物联网技术逐步引入,实现了部分区域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此外,环境监测制度也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的监测能力显著 国环境数据的代表性与覆盖面受限。其次,部分基层监测机构设备老化、技术手段 以满足现代化监测的需求。此外,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也受到关注,个别地方存在人为干预数据、篡改监测结果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监测工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在管理机制方面,当前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程度低,出现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职业发展通道,制约了监测队伍的稳定与专业化发展。

技术更新方面,虽然一些大型城市已引入遥感监测、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但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仍较低。高精度仪器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高昂,限制了基层单位的技术升级。此外,针对复杂污染源和新兴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仍需研发与完善,特别是在多污染因子协同监测、多介质联合分析方面仍存在较大技术空白。

因此,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仍需持续优化,推动制度、技术、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四、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环境监测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执行的核心工具。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监测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制定环境政策和治理措施的科学依据。通过对环境质量的长期监测,可以识别出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浓度,进而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环境监测数据还能够揭示环境变化趋势,帮助政府预测未来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环境监测为政府提供了科学、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

2. 监督污染治理

环境监测是监督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污染源的动态监测,政府可以实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判断污染防治设施是否运行正常,评估污染治理效果。尤其是在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通过自动化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排放,避免企业因超标排放造成环境破坏。此外,环境监测还能够协助环境执法部门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和依法处罚,从而提高治理的效能和精准度。

3. 评估治理成效

环境监测数据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理措施的成效。在环保项目实施前后,监测数据能够提供客观的环境质量对比,判断项目是否达标。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评估各项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尤其在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境监测数据是确保污染治理投入与实际效果相符的关键工具。

4. 应对突发事件

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环境监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事故发生的初期,监测数据能够帮助判断污染物扩散范围、污染物浓度变化等情况,为应急指 提供及时信息 这些数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方案、协调调度应急资源提供了支持。例如,在化学品泄漏、气体爆炸等突发事件中,通过实时环境监测,可以精准定位事故源头,快速部署救援行动,降低事故的影响范围。

5. 提升公众参与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透明,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发布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告知公众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增强社会的环保责任感和参与度。例如,许多城市已经通过网络平台公开空气质量数据,公众可随时了解本地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公众的参与也能够促进政府提高环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五、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在近些年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效果。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也包括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以下是目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监测能力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环境监测体系虽然覆盖了全国各地,但不同地区的监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地区如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区域,通常具有较为完备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支持,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环境数据采集和分析。而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和部分偏远地区,环境监测设施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数据采集难度大,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较差。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2. 设备老化和技术更新滞后

随着环境监测需求的不断增长 测设备和 技术 也逐渐显现出老化和不适应性问题。许多地区尤其是基层监测站点仍然使用较为 需求。此外,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一些地区未能及时跟 确性和实时性受到限制。尤其是在水质监测和空气质量监测方面,部分监测设备存在测量精度差、故障率高等问题,影响了监测工作的质量。

3. 数据质量不稳定

尽管我国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数据质量的不稳定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监测点的设备老化、数据采集不规范以及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部分数据的采集存在周期性不一致,难以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此外,一些地方由于资金紧张,难以保证足够的监测频次和数据质量,这也使得监测结果缺乏可靠性,难以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4. 监测信息共享不充分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数据在某些方面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监测数据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和共享。 门的监测数据往往与交通、农业等部门的数据未能有效对接,导致一些跨部门、跨领域的环境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同时,由于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方式不统一,不同地区或不同机构之间的监测数据存在不兼容、不对接的问题,极大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整体价值。

5. 监测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依赖于 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单位,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导致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相对薄弱。此外,随着环保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引入对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少监测人员的适应性差,缺乏对新技术的掌握,影响了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6. 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与规范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环境监测相关的政策法规,但仍缺乏一套统一、系统的监测标准和规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机构之间,环境监测的标准化程度和执行力度存在差异。由于部分监测点的操作不规范、设备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各地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差,影响了数据分析和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的监测标准和管理规范,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

7. 资金和资源投入不足

环境监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目 许多地方对环境监测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监测工作经费紧张,影响了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升级。尤其是 测站点,因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往往无法进行高精度、高频次的环境监测。这不仅限制了监测数据的采集量和质量,也影响了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资金和资源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环境监测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效能,也对我国整体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环境监测技术进步、制度建设完善,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环境监测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六、结语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获取环境质量数据的关键途径,也是制定和实施有效环境治理政策、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的需求和重要性也愈加显现。然而,当前我国在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技术应用、数据管理和人员能力等方面依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通过本研究分析,我们认识到,虽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设备老化、数据质量不稳定、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的制约下,环境监测效能亟待提升。因此,为了确保环境监测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

具体来说,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数据质量、加强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大环保人才的培养以及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都是提升环境监测效能的关键举措。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精准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将不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深入认识到,环境监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不断优化和加强环境监测体系,才能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强 , 刘静 , 赵磊 . (2020).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环境科学与管理 , 45(8), 115-120.

[2] 陈晓红 , 李明 . (2019). 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 中国环境保护 , 47(5), 54-58.

[3] 张鹏 , 赵伟 , 刘浩 . (2021). 环境监测在污染防治中的关键作用 . 生态环境研究 , 39(12), 710-716.

[4] 李宏伟 , 王鹏 . (2018).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 环境工程 , 35(2), 42-47.

作者简介:彭思思(1998.1-),女,汉族,湖南岳阳,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