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者

魏思婕 刘雅辉 冯茹梦 宋丽洁 孔珊珊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引言

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 2018 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表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教育工作,也是新时代的发展为教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校场域中,教师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人格特质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深入探究教师的心理健康,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相关工作,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育以及国家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最近几年来,关于校园心理健康的讨论,往往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却缺乏应有的关注。俞国良教授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998 年至 2020 年间,整体上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的特点,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延续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轻微下降趋势,存在性别、区域差异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中学教师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初中教师、班主任和乡村教师的情况更加严峻且逐年恶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其心理健康问题有小幅度上升且“恶化”的迹象[1]。一份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报告指出,当前有超半数的一线教师存在着心理问题,且近年来,教师焦虑、抑郁等极端事件报道也屡见不鲜。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

1. 社会对教师有更高的期待

当今社会上,人们期望学校里都是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具备精湛教学技能的、品行堪称典范的教师。中国教育报对教师目前的处境进行报道,社会要求教师的普通话要向播音员看齐、粉笔字要与书法家不分伯仲、讲课要具有演讲者的风采、写作要有作家的功底……总之把教师看作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高大全”。这些为教师设定的高标准、严要求,逐渐成为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尺,在本质上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这种过度理想化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现如角色超载的困境。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应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考核与评价,长此以往,这些无形的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也是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潜在危害。

2. 学校对教师有更强的管理

近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每天面临着过量的任务,除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参加各种活动、拍照打卡和频繁迎接来自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等。中国教育报报道指出, 90% 的中小学教师每周要上 15-20 节课;要批改大量作业;备课、写教案、做课件;出试卷、改试卷、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组织学生参加名目繁多的竞赛;迎接各式各样的检查、评估;与家长打交道;班主任还要处理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看“两操”、宿舍管理,等等。大量重复、低效的非教学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同时,学校的一些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不仅没有减轻老师负担,反而加重教师的压力。一味地要求教师承担起更多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未考虑到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任务。从此情况来看,教师的工作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

3. 家长对教师有更多的要求

在家长之间过度“内卷”的教育竞争观念的大环境中,家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家长的内心在这种“内卷”的紧张氛围中充满着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焦虑,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将这种焦虑情绪和对孩子的高期待转化成对老师的高要求,并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乃至人品、性格的培养等完全归为教师的责任,并把教育视为解决问题的万能方案。此外,部分家长还会对学校教育有过度干预,对教师不满或频繁投诉等,这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推进教师心理健康检查和辅导常态化

在当下,年度教师体检更多聚焦于教师的身体健康指标检,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整体上来看,这种重视程度还未达到理想水平 [2]。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检查,掌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另外,在落实教师心理健康检查之余,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等心理辅导方式来对教师进行心理赋能。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短期内能够通过外部干预暂时缓解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此外还需要对教师的心理进行长期赋能,催生教师的内生动力,提高和维持教师的心理健康[3]。

(二)增强学校管理民主性,提高教师薪资待遇

学校领导者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给学生“减负”,也要给教师“减负”。增强管理民主性,建立广泛的教师参与渠道,鼓励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监督和评价,多倾听教师的声音。另外,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这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的。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体系,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不断提升教师的获得感,促进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其心理健康。

(三)营造多元协同的尊师重教氛围

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多方努力才能实现。社会各界需要对教师多一些包容、理解和尊重来支持教师的工作,让教师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有空间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家长要充分信任教师,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帮助孩子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提高已刻不容缓。全社会共同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教师身心强健,学生才会在教师的以身作则下充满力量,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黄潇潇 , 靳娟娟 , 俞国良 . 我国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4,(03):168-180.

[2]蔡小雄 . 关注教师健康应从“心”开始 [J]. 中小学管理 ,2024,(09):63.

[3]赵红俊 .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5,(05):13-14.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5.05.023.

魏思婕(1998-),女,汉族,广东省汕头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