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蒙古族舞蹈中酒盅舞的审美特征

作者

陈汉华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 401524

一、蒙古族的生活背景

蒙古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 长期 活在我国北方草 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的生活,因为生活环境从而导致蒙古族的 生活导致他们的性格相对豪迈,不仅如此,在辽阔的草原中, 度不高,显得人烟稀少,也导致人们格外的热情好客。不仅如此, “歌乡”与“善舞”的美称。蒙古族中的舞蹈与人们的性格一般, 同样 情奔放, 舞 多用 柔臂等各种动作来展现出蒙古舞舞蹈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其中的马步更是将马背民族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蒙古族酒盅舞的发展

蒙古族酒盅舞也常被人们称为“顶碗舞”,这一舞蹈也是因在舞蹈的时候用酒盅这一道具得名,尤其是在族内举办的宴会以及重要节日时,酒盅舞成了当地人民欢庆、 客的代表性舞蹈,目前,该舞蹈主要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流传。酒盅舞在古代的时候是人们打仗获胜时进 庆典宴会,通过酒盅舞一些舞蹈进行助兴,在喜庆节日进行表演。[2] 在解放之后,普遍是用于朋友欢聚、亲人相聚、喜迎节日等时刻而跳。

要说起蒙古族酒盅舞的起源,还要说到盛名金元时期“倒喇”,酒盅舞与“倒喇”中的“顶瓯灯起舞”又有着联系。酒盅舞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那时的匈奴在征战前和凯旋后,都会高举酒杯,通过这种方式祭祀长生天保佑他们。到了元朝末年明朝初期,蒙古统治者逐渐退出,而这些宫廷礼仪、舞蹈艺术也慢慢流入民间,成为民间礼仪、风俗中的一部分。[3] 在这之后,牧民们便会在一些聚宴中都会乘兴随手拿起酒盅、碗盘等物件,伴随着歌声乐器来进行表演或是舞蹈,慢慢的也就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盅舞。其实说到底,我国地大物博,有 56 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习俗以及不同的音乐乐器,因此在舞蹈上也有各种不同的习惯,比如在原始人类的时候,人们在狩猎或是征战前后都会举行一些宗教祭祀仪式,在这过程中会敲打各种乐器并伴随着起舞。由此,不难看出,不同民族间不仅舞蹈不同,就连乐器舞具都大有不同,如羌族的羌笛、蒙古族的马头琴、佤族的竹鼓等。

蒙古族人民极为好客,当有远方的朋友至此,都会热情招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便是如此,每逢有人来,牧民都会手捧哈达、斟满美酒以及美食盛情款待。人们在举杯饮酒之前会用无名指蘸酒来祭祀,这种祭祀方式也表明他们对先祖以及天地的崇敬。不仅如此,他们的这种祭祀方式也有考证过为何一定要用无名指来蘸酒进行祭祀,这主要是牧民想将最为洁净的供奉给祖先以及天地,而五指当中唯有无名指最为洁净,从而用无名指来进行祭祀。紧接着,人们会在乐器的伴奏中一边起舞一边向客人敬酒献舞。待酒酣兴浓后,人们随意拿起舞具翩翩起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盅舞。在此情此景中,即便是宾客也会因当时的气氛从而受到感染,并加入其中,一起起舞。

以往的酒盅舞主要是在蒙古包中进行舞蹈表演,也因为蒙古包这一空间的限制,舞蹈姿势普遍以原地坐、跪、立为主。这一舞蹈我们可以理解为腰部作为轴心,而肩、臂、手、腕来加入一些细腻的动作。整曲舞蹈通过将揉背、动肩、展臂、提腕等刚柔并用。在新中国成立后,斯琴塔日哈等的内蒙古舞蹈家也深入其中进行采风,并改编成《盅碗舞》一舞,不仅如此,在 1962 年的时候,蒙古族舞蹈家莫吉德玛也表演了《盅碗舞》并以此成名获得奖章。在此之后,酒盅舞中普遍采用酒盅这一道具来进行表演,慢慢的酒盅舞也随之广为流传。

三、蒙古族酒盅舞的艺术特色

(一)舞蹈语言

语言种类有很多,不论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言还是肢体语言,这都是用以表达的,而舞蹈语言相对我们平时的讲话聊天,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不是单纯用文字来进行描述,而是通过自己肢体动作来进行表达的。我们以往的语言中都有着语法、修辞手段等,舞蹈语言也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语法、修辞手法,也有自己的语言构和方式。舞蹈语言可组成任意的舞蹈作品和组合,是其组成基础,最终用以表达感情,而这也是塑造舞蹈形象、传情达意、叙事状物的手段,就好比我们的语言,通过造词造句这种构成方式来组织语言,从而更好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实,在舞蹈语言中,不单单就是指舞蹈动作,从其他层面而言,舞蹈语言还包含了舞蹈组合和舞蹈语汇。

1. 上肢动作

在蒙古族酒盅舞当中,上肢动作可用轻柔一词来形容,舞蹈中手臂的柔韵、肩部的弹抖碎以及背部的弹胸抖背,而这多层次的技艺也就形成上肢动作的轻柔。

碎抖肩。首先要保证肩部放松,但要保持腰部的直立 规律才能使肩胛骨保持在原位颤动,并带动双肩抖动,而这也被称之为碎肩。 碎抖肩所要求 紧,而双臂却呈放松的状态,[4]抖肩时候的腰部、肩部以及双臂同时进行,做到快而碎, 气呵成。 酒盅舞蹈中碎抖肩也是其特色之一,通常情况下,此动作一般会在舞蹈的高潮处或结尾处使用。

硬肩,这一动作所要求的是肩部动作,通过双肩放松交替运动,通过肩部的肌肉斜方肌、背部深肌、三角肌以及胸大肌之间的扭动再将肩收回,以此来交替连续的运动,从而双肩也呈现平行线,在该平行线上交替运动。肩部动作的过程中慢而有力、迅速、连贯且有顿感。而硬肩中的硬不是指其动作僵硬,而是动的性质,短小精悍且干净利落。

提压腕所要求的是手部腕关节的动作,通过腕关节上提下压进行交替所构成的动作,这又与柔臂的动作不同。不过提压腕这一动作有时候是在硬肩的带动下做出提压腕这一动作。

柔臂则是手臂伸开,手型为五指并拢。通过大臂、胳膊肘的收缩、放松活动带动肘部的上下屈伸,以及肩、小臂、腕部直至手指各关节连续屈伸所构成的手臂环动状,柔臂在蒙古族酒盅舞中,乃至整个蒙古族舞蹈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蒙古族的酒盅舞当中上肢动作很多,比如碎抖肩、硬肩、提压腕、软手、柔肩、弹拨手等,无一不体现出轻柔感。

2. 脚步动作

蒙古族可谓是马背上的民族,因所受道具的限制,舞蹈中追求 无疑通过上肢动作以及脚步动作来发生变化。在酒盅舞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圆场 是马背上的民族演绎的淋漓尽致。无论是碎小而快速的圆场步还是横移的云步,在舞蹈 搭配上肢动作,让人应接不暇,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将舞台空间应用起来,给人一种置身于大草原般的感觉。脚步动作中主要包含有圆场步与云步。

圆场步又称之为碎步,脚掌先着地。脚步动作经过训练的前提上,通过灵活、轻快且迅速的走碎步,从而做到碎而快。

云步这一脚步动作的运动方向是由左至右碎步进行,双脚前后交叉,快速而平稳的碎步移动。这样不单单可以改变之前舞蹈中的单一性,同时还可以增强舞蹈的技术层次。

(二)技术技巧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对于舞蹈中的一些精湛且高超的技术技巧都拍案叫绝,在我国舞蹈家就尤为注重技术技巧。在民族传统舞蹈中都少不了技术技巧的展示,蒙古族酒盅舞也同样,这样的舞蹈也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蒙古族的酒盅舞中,风格深厚且特色鲜明,特别是旋转动作,难度极高,需要一定的技巧,其中包含有各种顶碗旋转动作,比如“顶碗跪转”,而这些高难度的旋转动作要求舞者不仅掌握身体的平衡,同时还要把握蒙古族舞蹈中的韵味以及旋转技能。

四、蒙古族酒盅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情节

(一)审美特征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活动,在其中还会展现出其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比如审美选择、审美趣味等,这与其他民族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一些群体活动当中是更加显而易见。不仅如此,一种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活动,其审美只想形成以及延续,正好与自身民族有着一定的历史沉淀积累而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蒙古族的酒盅舞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在民间依旧活跃,其民族文化在这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也慢慢的展现出其特有的审美特征,比如形态、动律、(韵律)意境。

蒙古族酒盅舞审美特点中的形态是舞蹈中动作以及神态的体现,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往往温柔含蓄,姿态端庄,身体和四肢不断地摆动,宛若天上的云,将浓浓的情感传递给观赏者。其中,酒盅舞中的肩部动作可以说是整曲舞蹈的点睛之笔,普遍出现在舞蹈的高潮以及结尾处。比如在群舞的《顶碗舞》这一舞蹈中便是在结尾部分出现的碎抖肩这一肩部动作,轻柔中又蕴含着韧性以及力量,体现出刚柔动静之合。而这就要说到意向之合,也就是说在任一作品中,都要做到意与象的和谐统一,不然则会出现貌合神离的状态。其实,在我们的周边中,很多事物都在追求和谐统一,比如广告、服装等很多,而舞蹈也不例外,又或者说一个字成不了诗也成不了文章,单独的音符成不了美妙的乐章,单一的色彩也成不了一幅画,单一的动作也无法拼凑出完整的舞蹈。绘画有疏密浓淡,音乐有五声八音,任意都有其规律方能和谐,而舞蹈同样,动作之合、意向之合以及刚柔缓急之合方为和谐。

蒙古族酒盅舞审美特征中的动 体现的无疑是民族舞蹈风格,而这也是用于区分民族舞蹈间的差异,比如其基本规律以及主要特征。曾有话说动律是形神的结合,也就是说动律中不仅包含了有动作还有韵律、神态等各种要素。曾经也有人说过蒙古族舞蹈的美主要在于其动律美,而动律美则在于韵味美。在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中无不追求“园韵”这一动律特征,蒙古族的酒盅舞深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习俗所影响,从而在舞蹈中无不体现出“园韵”。

蒙古族酒盅舞审美特征中的意境可以说是一种手段,通过动作以及姿态来创造出一些意境。舞蹈中所追求的已经没有犹如绘画一般,绘画中的疏密浓淡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同样的道理。在蒙古族酒盅舞当中同样可以看到这一情景,比如在《草原酒歌》当中,舞者通过“园韵”加以脚步动来展现出敬酒、饮酒以及醉酒等的一连贯动作,而这一连贯动作中则也体现出实景构建,进而将蒙古族的豪迈等虚景描绘出,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已经,更好的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与舞者犹如身处该情景。由此可见,蒙古族的酒盅舞中通过对已经的营造,将蒙古的草原生活通过舞蹈来表现出了,并与舞蹈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犹如身临其境般。

(二)文化情结

中国传统舞蹈有很多,每种民族舞都与本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等因素存在的密切联系,不仅如此,舞蹈中的道具,服装以及舞者的妆容也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属性,比如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等,同时,在舞蹈中那个还阐述了深厚的文化情结。在鄂尔多斯的地域中有着人们所熟知的游牧文化以及草原文化,然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要说到文化情结,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崇拜以及母亲崇拜,而这些文化情结无不与蒙古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有着直接的关系。[5]

在草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因此,人们与自然相处也会更加和谐,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敬、爱护的意识也随之他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所衍生而来,比如一些长生天的祭祀等,无一不体现出蒙古族人们对于自然所产生的敬畏以及爱护之情,不仅如此,在先人的认知中则认为大地乃是万物之母,与之相对的苍天则是万物有灵,而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随着先人的生产生活慢慢对大自然的探索,由原先的神灵崇敬,慢慢过渡到对大自然的崇敬,再到长生天的尊崇。蒙古族人们一直都信仰着长生天,不论是古时候的征战前还是凯旋而归后,又或是一些节令习俗等,人们都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此来体现出对长生天的崇敬。其实,在蒙古族的潜意识中,长生天不仅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同时他们还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长生天所赐予的,因此人们对长生天不仅有从崇敬之情,同时也带有感恩之心。蒙古族人们在举杯饮酒前都会用无名指进行祭祀,而在酒盅舞中同样吸收了这一生活习俗,比如在群舞的《盅碗筷》一舞中的高潮部分,舞者也是通过左手托碗右手蘸酒,以此来祭天地,不仅如此,在舞蹈当中会出现一些人们模仿大自然山水草木的动作,再加之神态的变化,以此来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崇敬这一文化情结。

直以来,蒙古族的人们的生 动性的 这也体现出草原上部落的密集度不高, 明确,蒙古族也不例外,人们在其中扮演着不同 母亲崇拜情结,主要是在他们的认知中母亲不 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什么也替代不了。 正因如 族的酒盅舞当中同样也包含了女性的赞美以 文化情结,比如在《盅碗舞》这一舞蹈中 碎抖肩等的这种动作,其中就软手这一动作而言,犹如是 亲进行歌颂赞美。

结语

通过对蒙古族酒盅舞的风格特点进行研究发现,民族舞蹈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中都承载着一个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正因如此,对于传统民族舞蹈的研究不可以只关注其表面的东西,相反,更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的了解传统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唯有这样才可以让舞蹈艺术继续传承下去,让传统的舞蹈艺术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鸿 . 论巫术仪式中的中国民间舞蹈 [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06):115-117

[2] 符玉笑 . 和长调起舞,享四方太平 -- 蒙古族《盅碗舞》风格特点分析 [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5(06):93+97.

[3] 白玉云 . 论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 [J]. 大众文艺 ,2010,(21):81-82.

[4] 杨少楠 . 蒙古族盅碗舞研究 [D]. 内蒙古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