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将历史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探索

作者

黄晓利 陈洪

重庆市江北区复盛实验学校

新课标针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消除学科隔阂,实现融合发展”的要求,旨在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以“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为关键词进行教学改革。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将数学课程内容跨学科设计,一方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有利于驱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应用,达成“学习迁移”的目标。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体系,将历史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透过表面的数学现象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在数学与历史的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索数学课程内容中的人文属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原动力的追求。

一、注重历史文化类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的丰富人文内涵,教师要进行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加强理科教学模式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多维度地体验数学。首先,在数学与历史的学科融合中,要注重历史文化类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公式定理中,而是能够透过表层数学知识,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与演变,由此来展现出数学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以这一数学定理的历史发展与沿革作为导入,让学生从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中产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述勾股定理的简史,让学生了解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由此来让学生认识定理的产生和运用,体验科技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熏陶。如此一来,可以使原本死板的定理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二、联结数学课程与历史内容开展探究性活动

数学课程和历史课程经过长年的发展,各自已经相当成熟。数学和历史学科综合课的目的是将数学与历史课程之间的具有相关性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科知识与教学效果相辅相成。在基于历史文化渗透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局限于课程内容中,而是要强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利用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的主动学习。

例如:“初探密码的前世今生”一课是历史与数学的学科综合课,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密码的发展简史,了解密码的编译与破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要基于历史文化中密码的出现、发展,再结合数学课程内容中代数学的运算、分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这个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历史文化的融入,还渗透了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正向逆向思维和数学建模思想,体现出历史与数学的有机融合。

三、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中的历史人文精神

数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数学是与人类各种文化紧密相连的科研探索,是一系统围绕着数学而形成了整体的系统文化。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出发点,通过展现数学课程内容中包含的历史文化要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活动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拓展学习视野的同时积累更多数学文化知识。通过进行教材内容的挖掘与运用,可以从知识源流、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多元文化等维度展示数学文化内涵。

例如:在“函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中,首先进行知识源流的了解,借鉴数学史展现早期人类对函数的探索与应用,沿着历史时间轴让学生一步步了解函数定义的不断演变。接下来创设“石子计数”“鸡兔同笼”和“炮弹轨迹”等历史情境,带领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历史文化中的数学应用。这些内容都是对教材内容的开发与拓展,展现出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也体现出数学文化的广泛应用。

总而言之,跨学科教学是完全契合了新课标原则和理念的,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将各学科之间的边界进行模糊化处理,使得教学体系变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意味着跨学科教学应体现出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特质,可让学生通过多元化学习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历史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联结历史与现实,沟通数学与人文,使学生从文化探寻的视角理解数学课程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方法。为此,教师应以各学科相互融合为出发点,建立历史文化与数学教学的关联,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挖掘数学教材内容中的历史人文精神,以充分展示数学的本真和丰富的社会性和人文特征。

参考文献:

[1] 贺亭亭.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D]. 西南大学,2024.

[2] 王恒 . 初中数学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4,(3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