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李艳霞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向阳路小学 056300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能提升其综合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创设情境、问题引导、鼓励质疑、开展讨论、读写结合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阅读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需探索有效策略加以改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1 深化文本理解
思维能力能助力学生剖析文本的字词句段,把握其内在逻辑与深层含义。如理解寓言故事时,通过逻辑思维分析角色行为与寓意间的联系,学生可更精准地领悟故事主旨。
2.2 提升语言表达
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组织语言更清晰、准确、有条理。在阐述阅读感受或复述故事时,能运用恰当词汇和合理句式,流畅表达观点。
2.3 促进知识迁移
具备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或生活情境中。例如,从阅读中学会的描写方法可用于写作,提升综合素养。
2.4 培养创新精神
思维能力中的创新思维能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独特见解和想法,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目标片面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字词教学和内容讲解,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目标单一,学生思维发展受限。
3.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讲授法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难以培养思维能力。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生活情境:将阅读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如教学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时,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景色,引发情感共鸣,激发阅读和思考兴趣。
多媒体情境: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文本内容,营造生动情境。如教学历史故事类课文,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帮助学生理解背景,激发思维活力。
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在准备和表演过程中,学生需深入理解角色心理和行为,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问题引导,启迪思维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教学童话故事,可问“故事中的角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把握提问时机:在关键处、疑惑处、矛盾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理解困难或出现分歧时提问,激发探究欲望。
引导问题解决: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答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
4.3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营造质疑氛围: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质疑的价值。
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如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方面提问。如教学诗歌,可问“诗中的某个词能否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处理学生质疑: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组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4.4 开展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小组内成员能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明确讨论任务:给出具体、明确的讨论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讨论。如讨论“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讨论过程:教师要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和启发,确保讨论有序进行,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总结讨论结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5 读写结合,强化思维训练
读后感写作:阅读后让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仿写、续写、扩写: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或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故事类课文后,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阅读批注:引导学生阅读时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疑问、感悟、评价等。通过批注,学生能及时记录思维过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学为例,开展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5.2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展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引发学生兴趣。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问题引导:提出“陶罐和铁罐分别有什么特点?它们对待对方的态度是怎样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
鼓励质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铁罐为什么那么骄傲?陶罐为什么那么谦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意义深远且极具价值的教育任务。通过前文所探讨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组织小组讨论、拓展阅读视野以及鼓励质疑批判等,我们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策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然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实践。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肥沃土壤,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他们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J]. 郭真.语文教学通讯,2024(33)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 杨幻.小学教学设计,2024(S1)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和方法[J]. 史秀晴.小学教学研究,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