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金亮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创新模式既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又注重推动经济发展、保护文化、智慧管理。其实现途径包括政策导向、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资源。这些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的实施,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创新模式;实践路径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面临着人口流失、产业空心化、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在这一战略框架下,村庄规划作为引领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显得尤为迫切。传统的村庄规划往往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建设,而忽视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庄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1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规划具有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它不仅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而且还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整体性的要求。村庄规划就是在这一战略导向下,紧密结合村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业规划、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规划,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内得到有效实施。

总体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是村庄长远发展的方向是村庄规划的策略与方向;村庄规划的重点是制定短期的行动计划,以及将战略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步骤。“乡村振兴”和“村落规划”互相促进,互相促进,互相促进是乡村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规划实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创新模式

2.1创新智慧村庄模式

首先,针对农业生产,综合运用智能传感、无人机监测、农业大数据平台等技术,精准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实现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预警,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其次,从农村治理的角度来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的治理效率;如建立村级信息管理系统,村级服务平台,网上政务平台等。在村民服务方面,“智慧村”模式能够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通过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服务平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对于村庄治安,“智慧乡村”模式通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智能报警等手段,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安防系统。

2.2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首先,要重视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这种模式旨在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文物古迹、整理历史档案,保持村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并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进而提升乡村经济收入。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式上,注重传承与创新民俗传统,注重举办民俗节庆活动,举办民俗表演,传授传统技艺,让村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乡村民俗的魅力。

最后,文化传承模式还注重塑造和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其目标是规划乡村景观,整治乡村环境,营造特色建筑,展现乡村特色和魅力。

2.3创新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是指通过打破传统产业边界,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条,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以农促旅、农促文、农促科技、农促科技、多产融合为主要模式。

2.4创新生态宜居模式

生态宜居模式以“绿色”“生态”“宜居”为核心,旨在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活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营造宜居的环境,让村民享有更加舒适、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3制定村庄规划创新模式实施的路径

3.1强化政策导向和制度保证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编制具体的乡村规划导则,明确规划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为各地制定乡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村镇规划理念和方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村镇规划模式。

再次,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法制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制保障;比如,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土地合理利用。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村镇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确保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3.2制定科学的编制和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系统的规划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具体来说,在规划之前,相关部门要对村庄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村庄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文化背景等情况,为规划的编制提供详细的依据。其次,相关部门应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村庄的居住、工业和公共设施等空间布局,确保村庄的整洁,有序,美观。第三,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和辅助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村民的生活需求,制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将规划内容分解成具体的项目,并制订具体的规划和时间表,逐步推进。同时,相关部门要建立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3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分配资源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向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为乡村规划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其次,相关部门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出资、捐赠和合作的方式参与农村规划与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渠道。

最后,相关部门要鼓励村民自己出资、投钱参与村庄规划。在资源配置方面,相关部门应根据乡村规划的需求,合理调整土地结构,确保农村建设用地的供应;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分配产业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要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至关重要。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村落规划应抛弃传统的单一模式,采取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这些创新模式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和谐。具体而言,村镇规划应结合当地实际,探索一条兼顾经济增长、保护自然环境、保持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性和包容性,确保全体村民都能从乡村振兴中获益,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华,吴国华,刘彬,唐承丽,戴柳燕,陈征.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创新研究[J].经济地理,2021,41(10):183-191.

[2]张绪成.关于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20,(0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