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优化设计与运行维护研究

作者

贡穷志玛

2024—2025年武汉大学进修学者九龙县乃渠镇人民政府 四川 甘孜626200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饮水安全工程中的管网设计与运行维护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用水质量和用水效率。本文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网优化设计与运行维护展开研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现有管网存在的问题,探讨优化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科学的运行维护策略。通过仿真模拟与实地验证,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管网优化设计;运行维护;水质保障;工程管理

一、引言

农村饮水安全是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基础性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管网系统设计不合理、运行维护不规范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供水的稳定性和水质安全。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管网老化、泄漏频发,运行管理水平较低,导致饮水安全风险加大。针对以上问题,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科学运行维护研究,既能够提升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也能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结合先进技术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和维护策略,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现状分析

2.1 农村饮水管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饮水管网普遍存在管径选型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管材老化、泄漏严重等问题,导致水压不稳定、供水中断频发及水质二次污染。尤其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标准和维护管理,管网损坏率高,运行成本增加,严重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些问题,亟需开展管网系统的全面诊断与优化。

2.2 影响农村饮水管网运行效率的因素

影响管网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源质量、水压稳定性、管道老化及泄漏情况、用水需求波动等。水源波动会引起供水压力变化,管网老化与管道破损会导致水量流失和水质恶化。此外,农村居民用水习惯和用水高峰时段的变化也对管网的负荷产生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助于提升管网设计的科学性和运行维护的针对性。

2.3 现有农村饮水管网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农村饮水管网管理多采用传统的人工巡检和被动维修模式,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维修反应滞后,管理效率低下。部分地区尝试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实现远程监控,但推广应用范围有限,存在技术和资金制约。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将极大提高管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农村饮水管网优化设计方法

3.1 管网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管网优化设计以流体力学和系统工程为核心,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对管网的水力参数如流速、水压和管道阻力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水流畅通且压力稳定。优化设计不仅考虑管网的功能满足,还兼顾经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力求达到供水安全与投资效益的平衡。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设计方案下管网运行的表现,评估其优缺点,辅助决策。随着技术进步,多目标优化算法逐渐应用于管网设计,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提升设计精度和效率。此外,考虑农村特殊环境和用水习惯,优化设计还需结合地形条件和未来发展需求,确保管网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扩展性。

3.2 管网管径与布局优化策略

管径选择对管网性能影响巨大,合理的管径可保证水流平稳,防止水压波动过大导致管道破裂或水质恶化。优化时通过计算各节点的用水需求和压力要求,选取合适的管径,避免资源浪费和运行风险。布局设计则关注管线的合理走向和节点配置,尽量缩短管网长度,减少管材用量,同时确保供水区域覆盖均匀。设计时需充分考虑管道维护便利性和防止水质交叉污染的结构设计,如设置隔断阀和排气阀。通过仿真模拟,验证管径及布局方案的水力表现,确保系统稳定可靠。合理布局还能降低管网中死角和滞留水体,减少水质污染隐患,提升整体供水安全水平。

3.3 智能监测技术在管网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监测技术结合传感器、通信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实现对管网水压、水流量、水质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设计阶段引入智能监测,有助于精确获取管网运行数据,为后续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潜在隐患点,预测管网故障风险,提高预防能力。智能系统还支持远程控制和自动调节,保证供水压力平稳,防止过压或供水不足现象。同时,该技术能有效降低人工巡检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应用智能监测技术,能推动管网设计向智慧化方向发展,实现动态优化和智能管理,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农村饮水管网运行维护策略

4.1 定期巡检与维护机制

建立科学的定期巡检机制是保障农村饮水管网正常运行的基础。通过周期性的人工检查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及时发现管道老化、破损、泄漏及阀门失灵等问题,避免小故障演变成大事故。巡检内容应涵盖管道表面、节点、阀门及水质等多个方面,结合现场实地检查与智能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全面掌握管网运行状态。制定维护计划时,应优先处理影响供水安全和效率的关键区域。完善的巡检与维护机制不仅能延长管网寿命,减少水资源浪费,还能确保供水稳定,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与健康,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4.2 水质安全保障措施

管网运行过程中水质安全保障是核心环节。应严格实施管道定期消毒和冲洗,防止管道内部细菌滋生和水质污染。对老化严重或材质不符合标准的管材,应及时更换,避免有害物质渗入水体。此外,优化管网结构,减少水体滞留和死角,是防止二次污染的有效措施。实时水质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水质异常,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强化管理人员的水质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综合施策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与健康。

4.3 智能化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智能化管理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管网运行的全方位智能监控和高效维护。该体系通过传感器采集大量运行数据,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故障预警和维护调度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不仅能快速定位泄漏或故障点,缩短响应时间,还能通过动态调整供水参数,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系统集成远程控制、水质检测和能耗管理功能,帮助管理者科学制定维护计划和优化运行策略。推广智能化运行维护,有助于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居民稳定、安全的用水需求。

五、结论

本文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的优化设计与运行维护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分析现有管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案和科学的运行维护策略。智能监测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管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未来,应加强技术推广和管理创新,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忠娟,王红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优化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1,6(08):234-235.

[2]钱开友.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位置优化设计方案[J].低碳世界,2018,(01):118-119.

[3]吴汉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5,(0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