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SWOT分析的涪陵区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张祯 罗灰洪 郑接纳 刘婷婷

重庆科技大学 重庆 沙坪坝 400030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15001012)

摘要:本论文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以重庆市涪陵区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SWOT分析框架,从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四个方面系统解构其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建议。希望能为涪陵区特色农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农业;涪陵区;SWOT分析

引言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五大核心任务,其中产业振兴是关键支撑。特色农业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和差异化优势,成为推动农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通过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当前涪陵区特色农业面临产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科技支撑不足等瓶颈,亟需探索突破路径,这对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1.乡村振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1.1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目标,系统推进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民生五大领域协同发展。产业兴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如涪陵榨菜、寿光蔬菜),推广数字农业技术,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生态宜居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95%以上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乡风文明依托5.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化移风易俗;生活富裕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高于城镇。五大任务形成政策闭环,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

1.2特色农业相关理论

针对特色农业,经济学说史上并未进行特定阐述,但相关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和理论层面为农村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1.2.1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经硅谷电子、意大利皮革等国际实践验证,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范式。我国乡村振兴中,特色农业集群通过“专业村+龙头企业”模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涪陵榨菜集群覆盖75万亩种植区,联动42家加工企业,构建全产业链,带动16万农户增收,土地产出率提升40%。数据显示,集群化使农业产值平均增长25%-35%,有效破解产业分散、附加值低等难题,成为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路径[2]。

1.2.2比较优势理论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需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基于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发展指出:地区应聚焦自身资源禀赋筛选特色产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效率。该理论突破传统生产要素范畴,将地理气候、传统技艺等软实力纳入考量,例如云南普洱茶依托独特地理条件形成产业优势。通过系统整合区域资源禀赋,可将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产业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特色资源向产业价值的高效转化[3]。

2.SWOT分析

2.1发展优势

2.1.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涪陵区依托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形成全球稀缺的露天越冬青菜头黄金产区:年均气温18.3℃、无霜期323天,冬季8.1-9.5℃的气温与1053毫米降水保障作物生长。沿江侏罗系紫色油砂土pH值5.5-6.8,有机质2.8%-4.0%,富含速效磷、钾及硒元素。三峡库区独特地形通过河谷逆温效应使冬季增温3-4℃,昼夜温差超12℃,既防冻害又促糖分累积,塑造青菜头独特品质。

2.1.2产业体系完整健全

涪陵榨菜产业以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行业标杆,展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域竞争优势,且其规模化种植形成产业矩阵,2022年全区73.2万亩种植面积产量达180万吨,通过五个十万亩级核心基地与二十三个万亩示范片的布局,构建三维时序衔接体系,订单农业覆盖率达85%。全产业链彰显科技赋能,上游破解种源难题,中游42家规上企业将传统与现代工艺融合,开发出8大系列创新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下游通过电商与全球供应链联动,实现从地域特产向世界美食的跃迁[4]。

2.1.3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涪陵榨菜产业通过三产融合实现多维发展,2022年综合产值超130亿元,带动16万农户增收。依托“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机制建成34个共享车间,农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户均年增收8200元。产业链提供8.7万个就业岗位,结合“雨露计划”培养1.2万职业农民及850名经纪人,年带动季节性用工30万人日。产业延伸形成跨界生态,建成全国首个榨菜主题4A景区,开发32类文创产品及特色餐饮,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年输送200名专业人才,构建“种植+加工+文旅+教育”四位一体发展体系。

2.2发展劣势

2.2.1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

涪陵区虽拥有榨菜、中药材、龙眼、柑橘等多品类特色资源,但农业经济中榨菜产业占比高达67%(2023年涪陵区农业农村局数据),形成“一菜独大”格局。

2.2.2产业链延伸不足,附加值偏低

涪陵区农产品加工方式单一、品牌建设滞后,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差异化竞争。以例龙眼、柑橘等地理标志产品为例,加工率不足15%,对比浙江临安山核桃(加工率82%)、云南普洱咖啡(加工率76%)存在明显差距。

2.2.3科技与人才短板突出

受成本、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不具备使用大型农机的条件。某镇引进的果蔬分拣机器人因地形复杂导致使用率不足40%。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占比68%,接受过系统职业培训的仅占12%。更严峻的是,近三年农业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足15%,形成“培养在外、就业在外”的人才流失困局,严重制约产业升级进程[5]。

2.2.4农民与企业合作不紧密,增收渠道有限

现农民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以提供原料为主,农民难以参与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农民在产业链中的获益能力仍然受到较大限制。调查显示农户75%的收入来源于初级农产品销售,本地农户实际分成占比不足18%,较大的程度反映了农民缺乏议价权,产业稳定性与联农效能同步弱化。

2.3发展机会

2.3.1政策体系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涪陵区农业政策体系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协同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在政策支撑层面,国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与重庆市级规划形成政策矩阵,明确将涪陵定位为三峡库区特色农业核心区。通过“1+2+X”特色产业战略,2024年整合11亿元专项资金推进榨菜、中药材等产业升级,同步实施的到户产业补助方案以3000元/户标准强化兜底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着力构建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体系: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台优势,建成15万吨级冷链仓储体系,推动农产品冷链运输率跃升21个百分点至68%;创新“涪陵特产专区”电商模式实现12亿元线上销售额,配套智能分拣设备购置补贴政策有效破解山区技术应用难题。这种“政策托底+服务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通过土地流转补贴、产业链延伸夯实产业基础,又以冷链物流、数字营销构建产供销闭环,形成从田间到云端、从生产到服务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2.3.2经济转型升级与农业创新驱动力提升

涪陵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2%,依托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0个,水肥利用率提升30%。与重庆大学共建“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研究院”,成功研发榨菜新品种“涪优928”(空心率降低20%-30%,单产提高10%)。金融支持方面,《重庆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对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涪陵区通过“融担贷”模式累计投放贷款1426.38万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5.3亿元,推动农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

2.4发展威胁

2.4.1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加剧

涪陵区农业扩张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数据显示,全区耕地碎片化率达47%,规模化经营受限;同时,化肥施用强度为420公斤/公顷,远超国际安全线,农药利用率仅38%,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下降0.2%。尽管推行“茶光互补”等生态模式,但2022年长江涪陵段水质监测显示,总磷浓度仍超标1.3倍,农业污染较为严重,需在《长江保护法》框架下平衡开发与保护。

2.4.2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2023年龙眼产地收购价较2021年下跌18%,化肥价格同比上涨20%,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收窄,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2.4.3主城服务业竞争挤压农业资源

重庆主城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涪陵区形成虹吸效应。根据2024年的经济数据,重庆市主城九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而涪陵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6%,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主城倾斜。调查显示,涪陵区农业企业技术人才流失率高达32%,其中70%流向主城的信息技术、金融等高薪行业,导致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主城周边区县也在大力发展同类特色农业,同质化竞争使得涪陵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受到压缩。例如,涪陵榨菜在重庆本地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75%降至2024年的65%。2023年,涪陵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5%,远低于主城服务业12%的增速。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仅削弱了涪陵区特色农业的竞争力,也制约了其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3.重庆市涪陵区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基于上述SWOT分析,涪陵区需从以下五方面制定针对性发展路径从而推动涪陵区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3.1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

3.1.1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涪陵区当前的农业经济过度依赖榨菜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为此,应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中药材、晚熟柑橘等潜力产业的优势。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多种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逐步形成以榨菜产业为核心,中药材、柑橘、龙眼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多元化,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增强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3.1.2加强品牌化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品牌化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涪陵区应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尤其是榨菜、龙眼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推广。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等方式,提升涪陵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涪陵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3.2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3.2.1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当前,涪陵区的农产品加工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售,附加值较低。为此,应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例如,榨菜产业可以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衍生产品,如榨菜调味品、即食榨菜等;龙眼产业可以发展龙眼干、龙眼酒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和企业的收益。

3.2.2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拓展销售市场

涪陵区的冷链物流建设相对滞后,导致部分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损耗较大,销售市场受限。为此,应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冷链仓储和运输设施,确保农产品能够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通过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涪陵区的农产品可以更好地进入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减少农产品滞销和浪费现象,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加强科技与人才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

涪陵区应持续深化农业现代化“双轮驱动”模式,形成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互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方面,针对63%丘陵地貌特点,进一步加大丘陵专用小型智能农机研发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监测体系,重点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系统,力争实现农资利用率提升20%、单产增长15%目标;在人才培育方面,建议深化与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产教融合机制,将复合型职业农民年培养规模扩大至300人以上,同步强化"人才回流工程"政策激励,通过定向培养、创业扶持等方式吸引涉农专业毕业生返乡,确保三年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专学历人员占比突破35%。

3.4推进生态农业,缓解资源约束

涪陵区需统筹推进生态农业与耕地保护,破解环境压力与资源制约。通过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同步发展“茶光互补”等立体农业,实现污染减排与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着力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耕地,推进规模化经营,辅以科学规划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生态循环+集约生产”体系,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5深化农企合作,拓宽增收渠道

涪陵区应持续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民从初级农产品供应向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利润共享与议价能力提升。同时应依托榨菜文化和农耕资源开发体验采摘项目,建设榨菜主题民宿集群或直播基地等,进一步创新拓展农旅融合新业态,并通过电商平台与短视频营销构建“线下体验+线上推广”模式,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

4.结论

涪陵区以榨菜为主导的产业革新实践,有效推动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视域下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但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延展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SWOT分析框架,从优化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推进生态农业,深化农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以助力涪陵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静.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5,5(03):70-73.

[2]韩振兴,刘宗志,常向阳.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集中度和竞争力分析——以运城苹果、朔州羊肉、晋城大豆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94-104.

[3]贺志华.现代生态农业视角下的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4]张金鸽,周灿芳,段洪洋,等.SWOT分析法在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从化万亩花卉产业示范园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3):204-206.

[5]蒋永穆,卢洋,张晓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演进特征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9,(08):9-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