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自然课程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芮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62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园自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探讨了自然课程对3-6岁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机制,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自然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选取某幼儿园两个平行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自然主题课程,包括户外观察、自然材料创作等活动,对照班保持常规教学。通过作品分析、行为观察等质性评价方法发现,参与自然课程的幼儿在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原创性表达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中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开放的活动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有效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本研究为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自然课程;幼儿创造力;教育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幼儿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自然教育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明显减少,这影响了他们的感官体验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同时,教育界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因为创造力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

自然教育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幼儿创造了自由探索的环境。在自然中,孩子们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倾听自然的声音,这些直接体验能够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研究表明,经常接触自然的儿童在思维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表现更突出。

当前许多幼儿园虽然开展了自然教育活动,但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方面仍存在不足。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育人价值;有些则缺乏系统性,难以持续促进幼儿发展。因此,深入研究自然课程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个核心问题:首先,自然课程如何影响3-6岁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其次,哪些因素在自然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最后,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自然课程与幼儿创造力的理论基础

2.1 自然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自然课程是以自然环境为课堂,以幼儿亲身体验为核心的教育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大自然中玩耍、观察和思考,通过直接接触花草树木、泥土昆虫等自然元素来学习。

这类课程有三个突出特点:首先是"真",所有学习材料都来自真实自然环境,比如用落叶拼画、用树枝搭房子。其次是"活",课程内容会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春天观察发芽,秋天收集果实。最后是"动",孩子们不是坐着听课,而是在跑跳触摸中学习,比如蹲着看蚂蚁搬家、踮脚够树叶。

自然课程特别注重孩子的五感体验。摸一摸树皮的粗糙,闻一闻野花的香味,听一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这些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普通教室里的玩具不同,自然界里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一片树叶可以当小船,也能变成小动物的雨伞,这给了孩子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课程设计遵循"孩子主导"原则。老师不会规定必须做什么,而是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比如面对一堆松果,有的孩子会数数,有的会摆图案,还有的用来过家家。这种自由探索的过程,正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机会。

自然课程还强调重复接触同一种材料。同一片沙地,孩子今天挖沟明天堆山,每次玩都有新发现。这种持续深入的探索,能帮助孩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标来看,自然课程不追求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而是看重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欲望。当孩子用鹅卵石摆出独特图案,或用野草编出新奇故事时,就是创造力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生长的最好证明。

2.2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解幼儿创造力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根据该理论,3-6岁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通过感官体验和具体操作来认识世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泛灵论特点,会把无生命物体想象成有生命的存在,这种思维特性恰恰构成创造力的基础。例如,幼儿可能把树枝当作魔法棒,把落叶看作小精灵,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表现正是创造力的萌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则从不同维度阐释了创造力发展的可能性。该理论认为,幼儿可能通过语言、空间、身体运动等多种智能形式展现创造力。在自然环境中,各类智能都能得到激发:用自然物讲故事体现语言智能,用树叶拼画展现空间智能,搭建树枝小屋则需身体运动智能。这种多元发展路径表明,创造力培养不应局限于单一形式。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幼儿在与同伴、成人的交流中,通过"最近发展区"的跨越实现认知提升。例如,在集体自然活动中,看到同伴用松果制作玩具的创意后,幼儿可能受到启发产生新的想法。教师适时的提问和引导也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如"这片叶子像什么"的开放式问题,可以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

当代研究还发现,幼儿创造力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4岁主要表现为模仿性创造,如在沙地上重复成人的挖沟动作;4-5岁开始出现改造性创造,会给沙沟加上自己设计的装饰;5-6岁则能进行组合性创造,将沙子、树叶等材料整合成有情节的场景。这种递进发展过程提示教育者应根据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支持。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指出,当幼儿感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时,才敢于尝试新想法。自然课程的开放性特点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允许犯错,多变的自然材料鼓励实验,这种包容的氛围对创造力发展至关重要。

三、自然课程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对比实验设计,通过观察幼儿在自然课程中的实际表现,探究其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实验选取某幼儿园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自然主题课程,对照班保持常规教学活动。

在实验班的教学设计中,每周安排2次户外自然活动,每次持续40-50分钟。活动内容包括季节观察、自然材料收集与创作、户外探索游戏等。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提供开放性材料如树叶、松果、石块等,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自由创作。同时设置自然角活动区,幼儿可随时接触自然材料进行自发游戏。

对照班按照幼儿园原有教学计划开展活动,主要进行室内主题教学和区角活动。两个班级在教学时长、师资配备等基本条件上保持一致,确保实验变量的单一性。

研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收集数据:(1)作品分析法:定期收集幼儿的自然材料创作作品,从原创性、细节表现、材料运用等维度进行质性评价;(2)行为观察法:通过《幼儿创造性行为观察量表》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重点关注想象性语言、问题解决策略等指标;(3)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幼儿创造力变化的专业判断。

研究过程注重伦理规范,所有活动设计均符合幼儿园安全标准,自然材料经过安全检查。研究前获得园方和家长知情同意,对幼儿采用化名方式处理数据,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分析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编码归类寻找主题,确保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3.2 案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与作品分析,研究发现参与自然课程的幼儿在创造力表现上呈现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首先在想象性表达方面,实验班幼儿使用自然材料创作时展现出更丰富的联想能力。例如,在用树叶拼贴活动中,不少幼儿能将叶脉纹理想象成"小河的分支",把不同形状的叶片组合成"会跳舞的小人",这种将自然特征转化为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其次在问题解决策略上,实验班幼儿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面对户外活动中遇到的挑战,如如何用树枝搭建稳固的小屋,幼儿会尝试多种方法:有的选择粗树枝作地基,有的用藤蔓固定连接处,还有的找来石块增加配重。教师访谈记录显示,这种多途径尝试的现象在实验后期越来越普遍,说明自然课程的开放性设计有效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作品原创性方面,自然课程参与者的表现同样突出。作品分析显示,实验班幼儿较少模仿教师示范或同伴作品,更倾向于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一个典型案例是,在"自然物变变变"活动中,同一组松果被不同幼儿创造性地改造成了"刺猬家族"、"迷你树林"和"生日蛋糕",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较高的思维独特性。

讨论这些发现时,需要关注自然课程起作用的几个关键因素。自然材料的非结构性特点是重要基础,树叶、石头等没有固定玩法,给孩子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充足的操作时间也必不可少,幼儿需要反复摆弄材料才能产生新想法。此外,教师的引导方式很关键,实验班教师更多使用"你觉得可以怎么做"等开放式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保护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研究还发现,创造力提升与自然课程的持续性有关。学期初幼儿多进行简单模仿,如照搬教师的树叶贴画范例;随着活动次数增加,到学期末大多数幼儿能够自主设计复杂作品。这表明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干预效果有限。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也存在差异,大班幼儿在作品复杂度和问题解决策略上普遍优于小班幼儿,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这些结果验证了理论部分提出的观点:自然环境的多元感官刺激和低结构材料,为幼儿创造力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同时研究也发现,单纯提供自然材料并不足够,还需要教师设计恰当的活动框架和引导策略。例如,在自然探索中融入故事情境(如"帮小鸟建家"),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这些发现为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实践层面的具体指导。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学期的对比实验证实,自然课程对3-6岁幼儿创造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自然课程的幼儿在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原创性表达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中丰富的非结构性材料(如树叶、石块等)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其次,开放式的活动设计鼓励幼儿自主尝试多种解决方案;最后,持续的亲近自然体验帮助幼儿建立了与自然的情感联结,激发了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吴润珠.幼儿园教育课程游戏化的深度学习模式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5年第1期127-131,共5页

[2] 朱丽.自组织视角下幼儿园体育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以指向儿童自然生长的幼儿足球园本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界》,2025年第3期116-118,共3页

[3] 张雅兰.幼儿园色彩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色彩》,2024年第7期148-150,共3页

[4] 夏玲玲.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年第2期0158-0161,共4页

[5] 张金铭.自然教育对幼儿园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年第5期0143-0146,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