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思维:构建知识深化与价值内化的"双螺旋"育人生态
赵立霞
大连保税区第一高级中学 辽宁 大连 116600
摘要:本文是辽宁省教育科研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实践研究》阶段成果。文中提出的“双链思维”是“融德课堂”的方法论,是破解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割裂难题的关键密钥。文中构建了“互补共生-动态耦合-协同增效”的理论框架,以DNA双螺旋结构为隐喻,阐释思政链(价值导向)与知识链(学科逻辑)在结构、过程、功能维度的深度融合机理。文中通过典型案例,进一步论证“双链思维”如何通过“系统性融入、引领性融通、实践性融化”三大实施路径实现知识深化与价值内化的辩证统一。双链思维通过知识深化与价值内化的螺旋互促,使教育过程兼具学科深度与育人温度,为推动教育生态从“教书”到“育人”的质性跃迁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双链思维;思政链;知识链;融德课堂;知识深化;价值内化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回归与重构。《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实践研究》揭示,“双链思维”是破解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两张皮”难题,构建知识深化与价值内化的育人生态的核心机制。
一、机理阐释:解码双链共生的教育基因
本文提出的“双链”,是指“思政链”和“知识链”的有机统一体。思政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系统整合分散于教材的思政元素,形成贯穿于教学全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调的是学科共性,寓于不同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中,也寓于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
与“思政链”交融共生的是“知识链”,即“高中各学科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所形成的有机序列,它反映着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逐步深化,构成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
“双链思维”是通过思政链与知识链的双螺旋共生,破解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割裂难题的教育方法论。
双链思维的育人密码,深藏于思政链与知识链的交互关系中。这种教育机理可类比DNA双螺旋的稳定结构:思政链如同磷酸骨架确立育人方向,知识链似脱氧核糖承载学科逻辑,二者通过“价值碱基对”形成稳定联结。具体而言,其运行呈现三重特征:
首先,在结构维度上,双链遵循“互补共生”原则。思政链为知识链提供价值导向和意义框架,知识链则为思政链搭建认知基础和实现路径,二者在课程设计中形成相互支撑的拓扑结构。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教育的方向性,又确保了教学的专业性。
其次,在过程维度上,双链体现“动态耦合”特性。教学实施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并非简单并列,而是通过问题情境、探究活动和反思评价等环节实现螺旋式交互。这种耦合既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又符合价值形成机理,使学习过程成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最后,在功能维度上,双链产生“协同增效”效应。通过知识链与思政链的有机融合,教育目标从单一的知识技能掌握,拓展为学科素养与价值观念的共同提升。这种效应既体现在即时学习效果上,更反映在学生的长期发展轨迹中,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
典型案例:在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单元中,教师以“绿色能源过山车设计”为项目载体,构建双链融合的教学闭环。学生需从物理原理(知识链)和工程伦理(思政链)双重维度展开探究:在力学分析环节,运用动能定理计算轨道临界高度;在方案优化阶段,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论证材料选择中的环保性与经济性平衡。通过双链交互式学习,学生不仅推导出能量转化公式,更在模型测试中提出“利用废旧轮胎缓冲降噪”的创新方案,将物理规律认知升华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
实践意义:该案例生动展现了双链思维在促进“知识深化”与“价值内化”方面的协同效应。在知识深化维度,学生通过严谨的物理公式推导和工程设计实践,将机械能守恒定律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更通过价值引导使知识学习获得了更深刻的意义;在价值内化层面,学生在方案优化过程中不断反思工程实践的社会影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外部认知转化为内在认同,而这种价值认同又反过来激发了对物理原理更深入的探究欲望。这种知识深化与价值内化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既避免了单纯知识传授可能导致的价值迷失,又防止了空洞说教带来的认知浅表化,真正实现了学科知识与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双链思维通过构建这种动态互促机制,为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使教育过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系统性融入:以思政链重塑知识链的深层结构
系统性融入强调思政元素在知识体系中的结构化嵌入,其核心在于打破思政与学科的机械叠加,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双链思维”框架下,系统性融入体现为思政链对知识链的深层重构——通过价值坐标的精准锚定,使学科知识在传授过程中自然承载育人功能。这种融入不是简单的内容添加,而是通过挖掘知识背后的价值逻辑,构建起“知识—价值”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内容重构中,“双链思维”首先体现为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这要求教师以“深挖课程价值、明确融德任务”的实践主线为指引,将学科知识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坐标系中进行价值解码。例如我校在地理《区域产业转型》教学中,以“大连船舶重工智能化改造”为真实案例,在分析产业区位因素时,引导学生关注老工业基地“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双重命题。学生通过绘制产业链升级图谱,既掌握产业集聚的经济规律,又理解大国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转型价值,使知识链的每个节点都自然生长出价值维度。
这种系统性融入在实践中呈现为“核心价值引领下的必备知识掌握”。当学生通过大连港RCEP航线数据分析国际贸易规则,通过旅顺太阳沟建筑群保护方案探讨文化传承路径时,知识习得过程自然转化为价值体认过程,这正是“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学隐喻在教学中的具象化表达。
三、引领性融通:用思政链激活知识链的动态生成
引领性融通是指通过价值问题的深度探究,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思维进阶,使学习过程成为价值体认与知识建构的协同发展过程。在“双链思维”中,引领性融通体现为思政链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牵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中的价值判断问题,推动学生在知识探究中形成价值认同,实现“学以明理”与“学以成人”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实施层面,“双链思维”强调以思政元素的引领性融通构建新型学习生态。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性”,通过问题链设计将价值判断嵌入认知冲突。以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大连印象》单元教学为例,我校教师选取作家素素《流光碎影》中关于大连有轨电车的描写,设置“城市记忆载体中的文明密码”探究主题:从“叮当车”的机械原理分析到“流动博物馆”的文化价值阐释,引导学生发现201路电车百年线路变迁背后的社会发展逻辑。当学生尝试用SWOT分析法论证“有轨电车存废之争”时,交通规划的学科知识与城市文脉守护的价值判断便如双螺旋般相互缠绕攀升。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不是价值灌输,而是通过创设“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的辩论情境,让学生成为价值探究的“主体”。这种教学策略使文学鉴赏升华为文化认同,实现了“学科素养提升”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共生共长。
四、实践性融化:让双链共生催生知行合一的质变
实践性融化是指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使知识应用与价值践行融为一体,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在“双链思维”中,实践性融化是双链交互作用的最高形态——知识链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理性,思政链赋予行动选择的价值理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深度耦合,推动学生从“知道”走向“做到”。
教学效果的终极检验在于能否实现“实践性融化”。在生物学科《生物多样性保护》单元,我们依托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斑海豹栖息地修复”跨学科项目。学生既要运用种群动态模型计算环境承载力,又要在方案设计中平衡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的矛盾。这种真实任务驱动下,生物链的能量流动公式与生态文明理念自然融合,物种监测的技术理性与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性相互印证,最终形成可操作的栖息地修复方案。当知识应用转化为价值实践,“关键能力培养”便实现了向“核心价值塑造”的质变飞跃。
这种“双链”促“双化”的育人效应,在评价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采用“数据报告+决策建议”的复合评价方式,既考查学生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掌握,更关注其能否在项目答辩中论证“保护斑海豹对大连海洋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评价变革推动着学习从解题向解事的转变,构建起“淡化模式流程”但强化育人实效的新型课堂生态。
结语:构建"如盐化水"的育人新样态
“融德课堂”的双链思维,本质上是将教育规律与思政规律创造性结合的产物。当思政元素像盐溶于水般浸润知识体系,当价值引领如基因编码般写入学科逻辑,教育便真正回归了“培养人”的本质。这种“双螺旋”结构的育人生态,不仅重塑着课堂教学的形态,更在深层次上回答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命题。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专业实践,让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成为价值启蒙的契机,让每次课堂对话都化为精神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J].光明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J].人民日报,2014-12-30(1).
[3]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19年12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4] 赵立霞.坚持立“德”树人 做好“融”字文章 《教育考试与评价》2025年第1期
[5] 赵立霞.课程思政理念下高中数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大连教育》2022年第7期
[6] 张艳,张春蓉.高职思政课双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金锄头文库,2021.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JG22CB078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