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

陈芳桃

古田县医院 福建 古田352200

【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ICM-HF)临床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SVST)的应用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88例医院收治ICM-HF患者分为常规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与SVST组(4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SVST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SVST组主要疗效指标(LVEF、LVEDD、NT-proBNP、6MWT)与次要疗效指标(IL-6、MMP-9、MLHFQ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且SVST组MACE发生率较低,ADR发生率与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VST的应用,能够促进ICM-HF患者心功能恢复,对其病情缓解、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改善具有积极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临床疗效;安全性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ischemic cardiomyopathy-heart failure,ICM-HF)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长期缺血、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引发心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常见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下降等表现[1]。ICM-HF是造成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死亡、反复住院的常见原因。传统治疗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为基础,但部分患者疗效有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Sacubitril Valsartan Sodium Tablets,SVST)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内分泌调节剂,具有血管紧张素受体与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功效,可用于HF治疗[2]。近些年,SVST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中展现出较强优势,但关于ICM-HF的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SVST治疗ICM-HF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择取研究对象88例行随机对照试验。样本均来源于医院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收治ICM-HF患者。借助计算机生成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均分为常规组与SVST组,其在性别(男22例 VS 男23例)、年龄[32~78(65.25±5.33)岁 VS 29~80(65.71±6.28)岁]、病程[1~7(4.05±1.21)年 VS 1~8(4.11±1.32)年]、身体质量指数[18.4~28.8(22.32±2.05)kg/㎡ VS 18.2~29.1(22.35±33.14)kg/㎡]、NYHA分级(Ⅱ级:Ⅲ级:Ⅳ级=10例:22例:12例 VS 9例:24例:11例)等基础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相关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ICM-HF诊断标准;(2)年龄20~80岁;(3)签署诊疗告知书与研究知情同意书;(4)无药物过敏史。

排除标准:(1)近期有急性心肌梗死、卒中病、感染病等病史;(2)肾脏、肝脏等发生严重器质性病变;(3)伴有可干扰药物治疗效果的疾病,如血液病、风心病、扩张性心肌炎等。

1.3治疗方法

常规组:应用标准的HF治疗方案治疗,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强心剂等。

SVST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商品名称:诺欣妥;生产企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90001;规格:100mg/片),起始剂量为50mg/次,2次/d,依据患者耐受程度每2~4周以50mg倍增,直至目标剂量200mg/次,2次/d。

两组均在持续治疗12周后,评价效果。

1.4观察指标

1.4.1主要疗效指标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获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等心脏重构与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同时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test,6MWT)。

1.4.2次要疗效指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治疗前后研究对象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等疾病相关指标水平,统计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theMinnesota living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评分,共21个条目,按0~5分赋值,总分0~105分,分值越高代表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越大。

1.4.3安全性指标

包括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如恶心、呕吐、腹泻、贫血等)、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4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行X²检验;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治疗后,SVST组LVEF、6MWT更高,LVEDD、NT-proBNP更低(P<0.05)。详见表1。

2.2两组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治疗后,SVST组IL-6、MMP-9、MLHFQ评分更低(P<0.05)。详见表2。

2.3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

SVST组见2例轻度低血压与1例轻度高钾血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VST组MACE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ICM-HF患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负担。有必要强化ICM-HF医学研究,给予患者科学防治。有报道指出,SVS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一定优越性[3]。本研究将其引入ICM-HF治疗中,在有效性方面,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的LVEF、LVEDD、NT-proBNP、6MWT、IL-6、MMP-9水平与MLHFQ评分显著改善,且相较于未辅以SVST治疗患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SVST对ICM-HF患者心脏重构逆转、受损功能恢复、病理改变抑制、生活质量改善有效,利于患者健康维护。分析原因:SVST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脑啡肽酶增强利钠肽系统,促进血管舒张、利尿、抗纤维化,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其心肌损伤;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RAS过度激活,改善患者心室重塑,减轻心脏负荷。与此同时,ICM-HF的严重程度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密切相关,IL-6、MMP-9参与ICM-HF整个过程,而SVST可通过减少TGF-β信号通路,减轻组织纤维化相关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活性,减少内皮源性活性氧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利于ICM-HF病情调控。在安全性方面,结果显示:SVST的不良反应谱与常规RAS抑制剂相似,主要为对血压、血钾的影响,程度一般较轻,可通过剂量调整与监测进行控制。SVST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MACE风险的减少,利于ICM-HF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降低,更好维护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SVST能有效改善ICM-HF患者健康状况。SVST辅以常规治疗属于安全且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赵云飞,闫晓蕾,谢飞,等.重组人脑利钠肽和螺内酯联合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J].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2025,34(01):76-79.

[2]梅易昇.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急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医学信息,2023,36(12):144-147.

[3]黄佳佳,马永成,王爱凤.348例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06):6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