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坚持立“德”树人 做好“融”字文章

作者

赵立霞

大连保税区第一高级中学 辽宁 大连 116600

摘要:本文基于省级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强调通过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引领性融通和实践性融化,实现思政元素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文章以多个学科的教学实例展示如何在不同课程中深度融合思政元素,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这一创新模式为新时代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德课堂,思政元素,系统性融入,引领性融通,实践性融化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理念落地的核心场域。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克服思政内容与学科教学呈现“物理混合”,而非“化学反应”的“两张皮”现象?如何克服思政元素无计划、无系统融入的“随意化”、“碎片化”现象?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端正课程思政方向,实现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多要素深度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辽宁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实践研究》对这些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实践研究》,以实践研究的方法,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融德课堂”的理论架构,丰富概念内涵;在常态化实践“融德课堂”基础上,深入探索“融德课堂”的实践策略,坚持立“德”树人,做好“融”字文章。在教学内容上,以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为学科知识注入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以思政元素的引领性融通明确价值取向;在教学效果上,以思政元素的实践性融化实现知行合一,将系统性融入和引领性融通的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和价值判断,推动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质变飞跃。

一、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原点,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方向与性质有着决定性影响。高中各学科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表面上看,思政元素散见于教材章节,价值引导散点式呈现,如果我们对此缺乏系统性认识,就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未突破学科本位的思维定式,缺乏对知识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系统化整合。实际上,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中是“形散而神不散”,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一系列思政元素构成有机联系,形成“思政链”。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治观念、科学精神等多个层面,各元素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调的是学科共性,寓于不同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中,也寓于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是更深意义的思政元素。

与“思政链”交融共生的,是“知识链”,即高中各学科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所形成的有机序列,它反映着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逐步深化,构成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

“融德课堂”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强调双链思维,构建起“思政链”与“知识链”交融共生的“双螺旋结构”,让价值引领像DNA般自然融入学科基因,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构建起“如盐化水”的育人生态。

以物理学科《电磁感应》教学为例,构建的知识链是“法拉第实验→楞次定律→发电机原理”,与之交融共生的思政链是“科学精神(十年实验坚守)→创新意识(逆向思维)→社会责任感(科技改变生活)”。通过播放法拉第日记影像,引发情感共鸣;通过设计“磁生电”装置制作比赛,培养工匠精神;通过对比19世纪与当代发电机,感悟科技报国使命。

在化学学科《物质结构》单元中,知识链是:“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之交融共生的思政链是:“科学探索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责任”。学生在学习电子发现史中感悟科学精神,在周期律认知中体会量变到质变规律,在化学键应用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知识习得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语文学科《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知识链是:“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乡土变迁”;与之交融共生的思政链是:“文化认同→制度自信→乡村振兴”。教学中,通过绘制“传统乡土伦理”思维导图,理解文化基因;通过撰写“数字乡村建设建议书”,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城乡文化共生”主题论坛,提升思辨能力。

“双链”思维指导下的“融德课堂”实践,通过思政链与知识链的系统化融合,有效破解了课程思政中的诸多难题。这种创新模式既坚守学科本质,又彰显育人价值,形成双链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二、教学过程:思政元素的引领性融通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内容教与学、转化与创新的动态环节。课程思政理念下,“为谁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人”是教学过程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教学过程必须有正确价值的引领,“价值引领”是教学过程的灵魂。

融德课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方法创新为推动思政元素实现“引领性融通”的核心引擎。这种“引领性融通”强调通过教学策略的变革,在保持学科特质的同时,使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鲜活起来,让价值引领如同神经网络般贯穿教学全过程。

情境创设:让价值浸润真实可感

教学情境的立体化构建是激活思政元素的关键。数学课堂上,在探究抛物线开口方向与系数符号关系时,创设“矛盾转化”情境:当系数a从正数逐渐变为负数,函数图像如何从“向上微笑”转为“向下皱眉”。引导学生观察a→0时的临界状态,理解“量的积累引发质的飞跃”。进一步讨论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相互转化,当定义域改变时,极值属性可能发生根本改变,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育融入具体教学活动中。

问题导向:在思辨中锚定价值坐标

高阶思维问题的设计是引领价值认知的利器。历史教师在分析工业革命影响时,不失时机地抛出“技术革新是否必然带来社会进步”的思辨命题。通过呈现曼彻斯特雾霾老照片与深圳智慧城市数据的对比,引导学生建立“科技创新需要价值导航”的认知框架。这种问题设计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路径,使学生在证据分析中自然领悟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

争议性议题的讨论更能锤炼价值判断力。在地理课堂探讨“南水北调工程”时,设置“工程效益VS生态代价”的辩论擂台。学生需要调用人口分布、水文特征等专业知识,同时思考“局部服从全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当教师适时引入丹江口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真实案例时,专业知识便成为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知桥梁。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使价值观教育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桎梏,转化为充满张力的思维训练。

互动生成:使价值认同自然生发

课堂对话的重构能催化价值共识的形成。语文教学《赤壁赋》时,采用“苏东坡朋友圈”的创意互动:学生化身不同历史人物,用现代社交媒介形式评论“寄蜉蝣于天地”的生命感悟。当有学生以戍边战士口吻写下“虽知个体渺小,仍愿守护山河壮阔”时,古典文学的生命观便与现代家国情怀产生了奇妙反应。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设计,使价值观教育摆脱了时代隔膜,呈现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引领性融通,本质上是教学范式的革新。当化学教师能用“催化剂”原理阐释改革开放的深层逻辑,当体育课堂能通过战术配合演练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当音乐鉴赏能通过旋律分析解码百年党史的精神密码,学科教育就真正实现了知识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这种教育境界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保持价值敏感度,善于将育人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思政教育如同生命体的毛细血管般,自然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细胞之中。

三、成果升华:思政元素的实践性融化

在融德课堂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是起始点,融通是推进力,而实践性融化则是最终的成果升华。它是将思政教育从理论的云端拉回到现实的土壤,让其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知行合一”的目标。

实践性融化标志着思政教育从认知建构走向行为自觉。生物学科组织的“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要求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制作物种分布热力图,向学校提交保护方案。当学生追踪到濒危植物绶草的种群数量因自己的保护建议而稳定增长时,生态文明理念便从知识记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责任意识。这种实践不是简单的课外活动,而是通过自身认知体验,使价值观获得情感温度和行动力量。

在语文“实用类文本写作”教学中,教师设置“为乡村振兴代言的农产品文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文化挖掘、创意表达等环节,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这种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任务设计,使思政教育摆脱说教色彩,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真实体验。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开展“探寻家乡历史”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采访长辈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先辈们的奋斗历程。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文化自信、艰苦奋斗精神等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进而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些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里,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引领性融通,与思政元素的实践性融化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助力学生全方位成长。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是实践性融化的根基,为思政元素的实践性融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引领性融通是实践性融化的关键驱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价值内化与行为养成的双重升华。这正是思政元素从“系统性融入”到“引领性融通”,再到“实践性融化”的本质跃迁,也是新时代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要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J].光明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J].人民日报,2014-12-30(1).

[3]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19年12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4] 李铁安.《高品质课堂的塑造》2018年11月第一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5] 赵立霞.课程思政理念下高中数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大连教育》2022年第7期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融德课堂”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JG22CB078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