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视域下景迈山景区保护与开发协同机制研究
马嘉轶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5
(基金项目: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173004)
摘要:景迈山作为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遗产,面临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深层矛盾。本研究以“茶股”模式为创新路径,重构“资源变资产、茶农有股份”的利益共享机制,结合区块链溯源、北斗定位等技术强化品控与防伪体系。基于田野调查与多源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该模式通过社区内生动力激活非遗活态传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治理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景迈山景区;茶股模式
1.引言
景迈山作为首个世界级茶文化主题文化遗产,其非遗价值备受国际关注。但农业类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景区面临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深层矛盾[1]:在每年游客激增、旅游收入不断突破的同时,生态压力、传统村寨商业无序发展等问题威胁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项目团队提出的“茶股”模式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提供“东方方案”,实现文化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贡献理论范式与实践经验。
2.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当今,自然保护地与景城协调发展研究呈现多维视角的博弈与融合的局面[2]。早期学者聚焦于保护地分类体系重构的路径探索[3],如崂山风景区案例揭示了景城争地、多头管理等结构性矛盾[4]。随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张力加剧,研究逐步转向“保护-开发”的动态平衡[5],如杭州千岛湖项目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提出“共生-联接-共享”的滨水设计范式[6]。
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底,构建“四维嵌套模型”。其一,通过生态红线动态调整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实现生态敏感区的韧性提升;其二,引入“茶股模式”的产权重构逻辑,激活“保护性开发”的内生动力;其三,通过场景叙事与体验式旅游设计,推动文化资本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其四,整合区块链溯源与数字孪生技术,强化生态与文化的可持续运维。该框架为自然-文化复合型遗产地的协同治理提供理论范式。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团队于2023-2024年间对景迈山核心区开展累计12个月的田野调查,采用“驻点跟踪法”记录茶农日常生产活动、旅游接待流程及合作社运营情况。同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利益相关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茶农群体——按古茶树持有量分为大/中/小户三类、合作社管理人员、地方政府官员、旅游经营者、游客。
为了使得本次研究具有可靠性和普适性,本团队对于普洱市文旅局旅游统计官方数据以及对比其余类似景区进行对比进行分析,通过多案例比较提炼模式创新点。
4.景迈山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创新
4.1 “茶股”模式的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
针对茶产业分散经营、品牌效应不足的痛点[7],团队提出“茶股”模式,以资源池形式整合勐本、大坪掌等核心茶区的古树资源。通过划分个人、学校、企业三类茶股主体,设计差异化权益。个人茶股聚焦消费者体验,提供采茶教学、茶旅优惠等权益,增强非遗文化参与感;学校茶股以研学为核心,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推动非遗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企业茶股通过联名权与ESG背书,促进品牌价值提升。分红机制以“保底+浮动”形式保障茶农收益,并将5%的收益定向用于非遗保护,形成经济利益反哺生态保护的闭环。
4.2 技术赋能下的品控与防伪体系升级
为破解茶叶假冒难题,团队联合浪潮集团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构建“一物一码”基础防伪体系。针对二维码易仿造的缺陷,进一步创新“二维码+扫码计数器”双重防伪技术,通过记录扫码次数与域名验证功能,大幅提升造假成本。同时,依托北斗定位系统实现茶叶运输全程追踪,确保产品从茶园到消费者的全链路透明化。技术应用不仅保障了景迈山古树普洱的品质信誉,也为“茶股”模式的落地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
4.3 动态风险防控与参与式管理
针对实践活动中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团队构建了“培训-监管-评估”三位一体的防控机制。景区内设置专业讲解员全程监督,避免不当采摘行为;当地与企业协同制定《古茶林保护细则》,明确禁止携带危险品、限制游客密度等条款。通过动态化管理与多方责任共担,有效平衡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5.实施障碍与优化策略
景迈山“茶股”模式实践性权益活动存在风险隐患。文旅开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环境维护能力不足,旅客接待压力大。同时,高校师生在茶叶采摘、制作、保存过程中存在损耗,造成资源浪费。消费者防伪意识不足,27%的人群购买产品时不关注真伪,40%的人不会主动查阅防伪标签,假冒伪劣产品容易混淆市场,损害景迈山品牌声誉。
针对景迈山茶股模式下的风险隐患,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对内建立文旅培训体系,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对外与校企联合,提前教育师生茶叶采摘制作流程,并增加趣味考核机制。同时,与政府协商,针对各环节隐患制定保护与惩戒机制,定期巡查维护。在防伪方面,采用区块链物流跟踪与二维码计数的“双重保障”,与浪潮科技合作保障产品制作与运输。在消费者层面,通过社交媒体和防伪技术进校等方式,加强公众防伪意识宣传。
6.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为景迈山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开展“茶股”模式,提供了一个兼顾绿色保护与宣传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响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在深度上充分结合了景区、产品、人员,在广度上联合政府、校企、科技,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开发保护体系。
理念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响应。在之后的继续实践中,发掘更灵活更多样的产品模式,扩展景迈山开发覆盖领域,打响发扬品牌效应。与社会企业接轨,尽力寻找更多合作方式,规划好发展好景迈山景区,将理论付诸实践,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刘美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J].棉花学报,2024,36(04):360.
[2]徐烂漫,杨婷婷.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旅开发与综合保护——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4):170-173.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4.040.
[3]张朝枝,李子帅.资源保护对景区内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以广东丹霞山为例[J].经济地理,2024,44(07):206-213.DOI:10.15957/j.cnki.jjdl.2024.07.021.
[4]占思思,叶攀,朱清涛.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下近郊型风景区景城协调路径探讨——以崂山风景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3,(01):61-67.
[5]仲鑫,刘涛,常承宗.交旅融合背景下交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景区开发为例[J].交通企业管理,2025,40(02):34-36.
[6]庞峰,李芳,罗显俊.滨水旅游景区生态设计与保护——杭州千岛鲁能胜地[J].风景园林,2024,31(04):74-78.
[7]谢怡然,吴若玙.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5,46(01):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