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时代文化背景下中职舞蹈教学对昌黎地秧歌传承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作者

董卫红 刘佳 刘兰

昌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

昌黎地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北地区农耕文化的活态载体。在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职院校通过舞蹈教学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河北省某中职院校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探索中职舞蹈教学对昌黎地秧歌的传承路径,提出“课程重构、技术赋能、文化活化”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文化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中职舞蹈教学;非遗传承;文化创新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昌黎地秧歌作为秦皇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对秦皇岛地秧歌的文化发展依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而,结合当前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进行昌黎地秧歌的文化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实践具有显著的意义。昌黎地秧歌是本地世代群众在艰苦岁月中乐观的民族精神体现,是贯穿于秦皇岛民间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形式,寄托和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记录了百姓的生活百态,展现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因而,昌黎地秧歌作为秦皇岛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应该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做出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根据河北省文旅厅2022年统计数据,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年轻群体对传统舞蹈的认知度不足12%,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将非遗传承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职院校凭借其地域贴近性、实践导向性,成为破解非遗“后继无人”困境的关键突破口。中职院校因其实践导向和地域属性,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意义

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力量也主要在民间,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但是,在现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依靠民间群众的自发传播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也使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传承发展受到了限制。基于这一情况,加大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人才体系构建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形成系统、全面的人才建设,才能保障昌黎地秧歌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得到持续的发展。理论层面,填补非遗舞蹈在中职教育领域的研究空白,构建“职业教育反哺文化传承”的理论模型;实践层面,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

通过对当前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现状分析,可进行“创作—表演—管理”一体化人才建设,从内到外的进行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系统培养,从而在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能够提供各种专业的传承人才。可以从民间组织、文化部门、学校等各种渠道来吸收和优选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并且通过文化部门牵头组织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从昌黎地秧歌的理论知识和舞台表演、作品创作等内容上进行系统的培养。

二、昌黎地秧歌的文化基因与传承困境

2.1 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昌黎地秧歌起源于明代,以“丑逗妞扭”为表演核心,具有三大特征:

1.‌动作体系‌:以“三道弯”体态为核心,通过颤膝、抖肩、扭胯等动作模拟农耕劳作场景,如“挑担步”“推车手”等均源自田间生产实践,体现农耕劳作的身体记忆;

2.符号系统‌:

①.‌角色符号‌:丑角(“㧟篓”)的滑稽诙谐与妞角(“包头”)的含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隐喻传统乡土社会的性别分工与伦理观念;

②.‌道具象征‌:彩扇象征丰收,烟袋杆隐喻男性权威,以男性反串女性为主,演绎文和武的形象,服饰色彩(红、绿、黄)对应五行哲学观念。

3.社会‌仪式功能‌:传统表演与庙会、祈雨等民俗活动紧密关联,具有娱神、娱人、教化三重属性。

2.2 传承困境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昌黎地秧歌面临三重矛盾:

1.‌代际断裂‌:90%的传承人认为“年轻人嫌土气、不愿学”,更倾向于学习街舞、流行舞;

2.传承模式单一‌:口传身授的传统方式难以适应规模化教学需求,传统套路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审美需求;

3.‌传播局限‌:地域性强,缺乏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三、中职舞蹈教学的传承创新实践

3.1 课程体系的重构策略

(1)“三阶递进”课程设计

(2)特色教材开发

联合昌黎文化馆编写《地秧歌舞蹈教程》,收录12个经典套路动作分解图谱,配套二维码视频教学资源。根据教程的内容编写适合中职学生能继续传承的《昌黎地秧歌》校本教材。

3.2 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1.‌VR场景复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清代庙会场景,学生通过头显设备沉浸式体验传统表演语境;

2.‌动作捕捉分析‌:通过视频观看加模拟对比学生动作与传承人标准动作的轨迹差异,实现精准纠错;

3.‌云端资源共享‌:搭建“非遗舞蹈慕课平台”,上传创编教学视频,覆盖本地区职业院校。

3.3 创新实践案例

案例:舞蹈剧目《童趣  扑蝶》

‌创作思路‌:保留地秧歌“丑角逗趣”内核,融入手部动作与电子音乐节奏;

‌成果‌:获2023年第三届河北省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二等奖。

四、实践成效与优化建议

4.1 成果量化分析

对某中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N=60):

4.2 存在问题

1.部分创新作品出现“过度娱乐化”,削弱文化严肃性;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文创产品市场化渠道有限。

4.3 优化对策

1.‌建立“双轨评价体系”‌:

传统维度:由传承人对动作规范性评分;

创新维度:邀请现代舞专家评估作品艺术价值。

2.‌深化产教融合‌:与文旅企业共建“非遗工坊”,开发研学旅行、沉浸式演出等业态。

五、结论

昌黎地秧歌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代表,需要加强其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文艺作品创作实践,拓宽传承人才的培养渠道,在多管齐下的合力作用下,开辟昌黎地秧歌艺术传承的新路径。

中职舞蹈教学通过课程重构与技术赋能,为昌黎地秧歌注入青春活力,实现了“保护—传承—创新—反哺”的良性循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承的标准化评价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从“文化输血”向“文化造血”升级,为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吕艺生. 舞蹈教育学[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9.

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昌黎地秧歌田野调查报告[R]. 2021.

3.刘剑. 职业教育与非遗活态传承耦合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5).

附录

1.《秧歌新韵》演出视频片段(3分钟)

2.学生地秧歌动作对比分析图(传感器数据可视化)

‌创新点总结‌

1.首次提出“中职教育反哺非遗传承”的闭环模型;

2.构建“技术+文化+教育”三维协同创新体系;

3.实现社会效益(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文创开发)的双重增值

注:此文系河北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 “幼儿保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促进地秧歌传承和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JZY24145)成果论文